
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藝術論述之三<文化研究> / 沈昱彤

藝術論述之二<美學> / 沈昱彤

藝術論述之ㄧ<創作> / 沈昱彤

片中開頭介紹作品中,『大衛像』就是他著名的雕刻作品,大衛像體現出古典美和英雄氣慨,這作品完成時你開朗基羅還不到30歲,已經被認為是當時最傑出的大師之ㄧ了。相對於米開朗基羅想法的雕刻家布朗庫西,他不認為石頭中靜固了人類的靈魂和軀體,而認為我們應該因材施雕,不應該不尊敬石頭。如同他著名的作品『吻』,我們可以看出時頭的質感和有的外型,他只是在石頭上稍作雕琢。在中國霍去病的墳墓外的石雕群,也是因材施雕的展現。
2008年5月31日 星期六
聖化農民的田園大師─米勒 / 林俊孝

當代普遍為全球所喜愛的藝術流派,可說非「印像派」莫屬,而米勒作品中的「精神性」往往深刻影響著印象派的眾多名家,其中又以梵谷最為推崇。但米勒的影響也不止於此,甚至影響當今許多共產及社會主義國家中的藝術風格;將不起眼的社會小人物,畫的有如偉人一般,且具尊嚴及高潔的感受,無疑的受到了米勒提升農民、勞動者的深刻啟發。
米勒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畫家,早年的他極為貧困,且曾描繪過無數的肖像畫、裸女畫……以維持生計,但卻不如想像中平順,且曾遭顧客以畫像與本人相距甚遠為由,慘遭退件。直至1848年「二月革命」爆發後,米勒的畫風起了急遽的轉變,並於此時逃離戰亂的巴黎前往「巴比松」一地創作,另闢了一塊藝術創作史上獨具特色的自我天地;這些作品與當時代的作品迥然不同,其生命力、原創性獨具,一改原來以神話、歷史、文學為主的創作題材,轉以描繪日常生活中勞動者的形象,於1850年展出的《篩穀者》實為米勒風格的確立,成功的呈現出農民生活真實的一面。但不幸的,米勒的作品於當時代因政治、社會的關係,有著兩極化的評論;即使米勒曾公開澄清他,絕未在作品中加入任何的政治色彩,當時代的評論家往往據其自身「政治立場」妄下斷語;於保守派評論者的眼中,農民是搗亂社會秩序的潛在不定因素,認為米勒的畫粗俗不堪,有製造動亂的危險。另一方面左派評論者則指出,其畫作正傳達出勞動者的偉大與尊嚴。除此一般單就藝術眼光評論的大眾亦有著兩種不同的評論;以《播種者》一畫為例,有人說:「都麼富有詩情畫意的美麗作品呀!」另一派則批評:「這只是一件主題交待不清的隨興之作。」評論差距之大,以此便知一二。此處我們可體會到,藝術配以現實的態度來觀察,實為觀賞者本身的悲哀,因此喪失了一次體驗「美感」的機運。
米勒終其一生,試圖描繪著童年記憶中農村生活的人與事,無疑的正是他創作的主要意圖,可是農村生活的描繪,米勒並非第一人,為何相關於農村生活的描寫,米勒在藝術史上會佔有崇高評價呢?
生活美學 / 林俊孝

消遣是人暫且脫離現實繁瑣的方式,但人們往往本著「現實」的態度進行消遣,哪怕是看新聞、玩遊戲、吃頓飯……,但這些方式對於提升「心靈」是毫無助益的,以此種種僅能是「實用」的意義;實用的態度起於實用的知覺,實用的知覺起於經驗,在你眼中僅認知到飯是喫的、水是喝的,對於生活,僅有那份實用的認知,且以實用的態度來達成你所想的「快感」,而非心靈的「美感」。
「美是何物?」美相對於現實是有距離的,它是孤立且絕緣的。我們無須以現實的道德、法律、法條……來評斷眼前的事物。除此觀察藝術品時,我們無須過份的聯想;僅須以「點、線、面、形、色、質」來探究眼前的景像,以此我們可認知到「美」是何物?它並非那一瞬而來的「快感」,它起於一個可云其實的「直覺」;這直覺起於那孤立且絕緣的影像,且這影像須以「點、線、面、形、色、質」來探究,而非現實的一切附加。也正因其孤立性,使你我獨立於現實之外,以「無所為而為」的態度來探究生活中的「美」,你我也正是心靈中的主宰。
提升「美學生活」,除了就身旁的事物做起;使你我以美的觀點去探究日常周遭的事物,且享受於那永恆的感動,於此你將會感受到生活將不只是生活,且相較於他人,你將會擁有一顆相較於他人更為充實、感性的心。若你還有餘力,不妨注意周遭的表演或者展覽,以更親近的距離去體驗美的感動,近期內有一項極為重要的「美展」,也正是來自於法國─「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都市化及工業化遍佈於周遭,再加上科層制度的極端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更為緊張且疏遠。美是有「距離」的,且人總不滿於現況,對於不同於自身生活上的一切事務,總有著一種「理想化」的好感。米勒;一位聖化農民的藝術大師,他的作品也正能滿足此刻心靈失溫的你,他的描繪主題時常是一般生活當中實不起眼的農民,但透過他純熟的藝術技法及構圖能力,總能提起你對田園生活的感動,也使你我將暫時脫離這繁囂的世界,讓心靈更為昇華。
2008年5月29日 星期四
藝術文化的多元版圖 / 嚴婉真

美與藝術創作 / 葉玫麟

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唯美的火花 / 沈汶樺

美感的聖與俗 / 黃馨慧
.+1917.jpg)
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不完美之美 / 林筱倩

至善至美的境界 / 葉姿君

就我看來,我很認同朱光潛這句:「藝術活動是無所為而為的。」前幾天在圖書館好不容易借來《談美》這本書,約略的翻了前面幾章,我發現朱光潛所談的「美」幾乎全是自小處著眼,在他心中雄偉壯麗不一定是美的全部,數大也不一定就是美。只要能與內心深處相互契合,喚起了小小的共鳴,那就是美。朱光潛更曾在前言敘到,要是讀了這本《談美》後,當你在喫茶、望月、禪坐甚至發呆之時都能讓你心有戚戚焉,讓你有所感,那麼他的心願也就達到了。沒錯,正是先有「無所為」,然後的「而為」才更有意義。汲汲營營反倒是失去了那份「有所感」,怦然的悸動往往最珍貴。生命是如此,藝術也是如此,並不是為了流傳後世或是立足當代,拋開這些枷鎖,真正放鬆的去描、去繪、去畫,只為滿足情趣,只爲純潔崇尚精神,哪怕成品有人懂否,藝術是自己的事,開心就好,甚至也不必說「藝術」這麼沉重,「塗鴉」、「即興」…這些字眼不都可以,重要的是當下那份「無所為而為」的心情哪!越是自由、坦然,生命就個別的有了意義,而不是鑽營著共同的相似品,也就昇華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不落俗。
拜占庭不僅在政治上對於東、西歐是個重要的標記,在文化上也是個重要的分水嶺,人文主義接替著神學繼續發展,甚至以東吸收亞洲文化,以西保有希臘羅馬的特色。然而這樣的文化融合卻沒有發生任何突兀,奇蹟似般相安無事的繼續繁榮了一千多年,不僅僅是在位者能力強大,也和富有內涵的文化相關。
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美的追求.使生命意義開始豐富 / 謝冠華

在萬世千秋一片,主要是對於米開朗基羅於希斯汀禮拜堂所做的天蓬壁畫「創世紀」的創造過程為主的影片。在藝術創作的部分,如以今日之鼓勵自由多元、激發創作力的一種藝術創作背景來看,當時的藝術家可說是受到多方限制的。
第一,如片中所述,藝術家是我們今日對於當時的創作家的想法,但對當時代而言,所謂藝術家不過僅是工匠而已,並不如今日我們所推崇的地位,有許多時候必須要迎合雇主,也就是貴族或中產階級等,創作有時候更形同一種壓迫或是曲意逢迎。在本片中亦可看出米氏其實對繪畫並不感興趣,但由於教宗的要求,他便必須為希斯汀禮拜堂作後來舉世聞名的創世紀壁畫。
第二,不論當代藝術亦或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創作有時需要資金作為一種基礎,但創作本身的美與資源的豐富沒有直接關聯,好比在片中教宗為了興建聖保羅大教堂而有破產之虞,這可能是他沒有支付米氏應有報酬的一種可能性,但雖如此,米氏仍然堅持於創世紀的完成,雖然從片中可看出他對此頗有微詞。
雖然以上都是在藝術創作時米氏所遇之限制,但因這些限制,反而使得創世紀這樣的作品現世。耐人尋味的是,首先教宗對於米開朗基羅的要求,究竟是一種強迫的壓制,還是一種伯樂識千里馬的心態?本來從開始之時,對於教宗,令人有種上位者對於下位者予取予求的想法,米氏自己也表示他所擅長者在於雕刻,不在繪畫。教宗雖知此點,卻仍要求他在天蓬作畫,致使之後米氏對於壁畫興趣缺缺而逃出城,教宗更下令追捕,後米氏終於尋求到靈感又返城,而後又因創作壁畫而導致身體長期疲勞,終不堪倒下。當他病臥在床時,教宗仍然要求他將壁畫完成。在這一連串的事實下來,教宗看似是為自己的私益在要求米氏,但於其後他與梅迪奇家族的小姐談話之中,才發覺其實他是明白米氏有完成此事的才能,在他的想法之中,這可說是上帝賦予給米氏的使命。
從此看出有時藝術家在創作時,在他身旁的推手其實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如同千里馬為千里馬,是因伯樂。對於藝術家的才能加以賞識並使其發揮,這樣的人物對於藝術創作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梅迪奇家族的小姐也扮演著開導米氏的角色,這些都對創世紀的現世具有居功厥偉的地位。
再者是米氏自己對藝術創作的堅持,從一開始的反抗到後來的不眠不休、不吃不喝,令人有所感觸,藝術家之所以為藝術家是因對美的堅持,更甚或是一種純粹的執著,一種與世隔絕、排除萬難的執著,這也是整個藝術創作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環,藝術家之所以比普世之人更接近美,就是因為這份無所畏懼的執著,是這樣的美流傳千古的最大原因。
那麼何謂美呢?在談美中,朱光潛先生認為所謂的美既不是一種實用的追求,亦不是一種科學的思考,而是一種形相的直覺,與實質用途無關。與實質的利害關係牽涉時,美就不再是美,故而這裡說俗,也是指在生活中我們所追求的物質上的需求,這是受環境影響而所致,而非我們心中想如此做。環境並沒有影響我們去做,此方為對於美的一種感受。確實在很多時候,美的追求對人類的生存沒有太大意義,這是一般人皆可理解的事實。但失去對於美的追求,人的生活所存在的,僅僅亦只剩下生活這件事,而失去對於生命的尋找。我認為人自出生於世開始,自然而然就會尋找存在的目的,為生活汲汲營營是存活於世具備的事實,並無否認之虞。但是除此之外,是否有什麼是在生命終結前值得尋找的,我認為這也是一種生存的目的,這樣的一種追尋就近似於對美的追尋了。科學家追求自然的真理,文學家追求詩詞文義中情感的呈現與生活經驗交織的完美,然後再把這份尋求到的美,以各種方式保留下來,人雖然會腐朽死亡,但對於美的追求、美的保存最後成為一種對於永恆的尋求,一個未盡百年的生命因此而流傳千古,這應該也是對於原始的生存目的中人所漸漸演變出來的一種生命的意義,是我們對於生存於世,主觀上可任意由我們自己決定賦予給自己的定義。在這之中,我們找尋到了實質意義的自由,並非外在的限制或是利益的追求,只是因為想,所以有如此行為的存在,故而活動越自由,生命之意義亦隨之豐富。
美的追求,使得人類的生命意義開始豐富,文化的胎動便因此而生,不久便萌生枝椏,開枝散葉,如無數星辰在蒼穹下閃爍。在存於世上的無數文明中,拜占庭文化可說是一顆璀璨的寶石,從中映出的複數光芒,絢爛了中古世紀的黑夜。從拜占庭文化中可看到許多回教世界的色彩,例如伊斯蘭教的幾何圖形和在建築上常有的新月形以及圓拱型的造型。拜占庭由於是在歐洲中部和北部的緩衝區,吸收了伊斯蘭文化的精髓,所以處處可見伊斯蘭教的色彩。此與拜占庭帝國本身的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自然有很大的關係。在現代這樣的國際化時代,其實隨處可見其他國家文化的融合,好比台灣因為經過荷蘭、西班牙殖民,又經過日據時期,再加上台灣多是中國漳、泉之移民,故而在台灣就可見多種文化的衝突與融合。從以上兩個例子都可以看出,國家的地理位置是否介於一個文化的過渡區,會是多種文化融合的主因,台灣因為海島位置再加上殖民期的歷史背景,故而亦造就多元之文化,日本亦是如此,其平安時期仿唐之街道、服裝,明治時期則承襲歐美文化。從以上之例以及拜占庭文化,都可以看出一個文化能夠淵遠流長是因為它能有容納其他文化的度量,如拜占庭就是很好的例子,吸收外國文化而沒有排斥任一文化,故其能存續百年以上,倘若故步自封,孤立自己的文化,文化缺乏新的刺激,最後也會老去,甚至死亡。吸收他人的文化兼容並蓄才能使一個文化成長而興久不衰,人不能獨立自己之心靈而不存與他人之交流,文化亦是如此,在不同的文化中相互交流,文化本身也因此獲得了一種新生,故能不朽而完整。
打開你的抽屜 / 張愔媃

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奇妙的旅程 / 魏兆廷

2008年5月20日 星期二
藝術創作的感想 / 蔡宜芳

發酸的酒就該潑掉 / 孫一萱

畢卡索在想什麼 / 葉玫麟

卡蜜兒和法蘭西絲這兩位女主角其實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例如他們的藝術才華或者是他們對於羅丹和畢卡索在創作靈感上的啟發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我個人認為真正決定了她們的命運的其實是她們的個性。
劃破黑夜的曙光 / 楊雅雯

紫荊藝術聯展/5月27日(星期二)開幕茶會

茶會地點:圖書館大門口外
茶會流程:
15:50~16:00 來賓入場
16:00~16:10 主辦單位致詞
16:10~16:20 來賓致詞
16:20~16:30 頒贈感謝狀
16:30~16:40 合影紀念
16:40~ 茶會開始
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瞬間也是永恆 / 蘇郁芬

在上學期匆匆瀏覽華麗巴洛克,並不是很了解林布蘭的重要性,只記得他曾畫過自己色衰年老的自畫像,但印象最深的反而是維拉斯奎茲的《侍女》,因為畢卡索曾給予另種詮釋。這次令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他的群像畫《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和《夜巡》(The Nightwatch),印象中的群像畫感覺就像呆板的畢業團體照,很難想像可以用如此另類的方式呈現,除了老師的畫面較完整,學生則是皺眉,或是伸長脖子聆聽,似乎還有放空的學生,雖然屍體一般給人的感覺不是很好,但林布蘭卻將畫面活潑化,一掃群體畫嚴肅莊重的陰影。
2008年5月18日 星期日
審美觀 / 張逸翔

人無法擺脫自己的經驗文化社會等等去欣賞一個事物。說一個人必定在某個觀點的侷限下欣賞事物,還不如說若是因為人沒有這些觀點也就沒有審美的觀念。而這些觀點又是怎麼形成的?這些觀點就是從我們平時所接觸的環境,我們的歷史文化所有我們能體驗到的種種。而我們為甚麼又會去接受這樣的環境?這卻也是因為我們的觀點所致。
亦即是說,今天我處在一個文化下,我所認為美的事物就是這文化所認為美的事物。而假若我想去追求一些事物,我也會去追求這文化所認為美的東西。比如閱讀推理小說,看慣日系推理小說的人覺得日系推理小說好看的人,那麼以後當他有機會選擇想看的書時,他想選擇好看的書時,他也就很可能選擇日系推理小說。所以以後尋求美的作品,都只會去從這方面尋找。而一旦一個人若總是如此,那麼以他習慣了日系推理小說的觀點,以這個審美觀,他就很難不受影響的去欣賞其他類型的作品。因為他只以為日系推理小說的美,他在看其他作品時的審美觀已受到扭曲。
雖說從一個觀點下得到的是美,但若是能從許多觀點去欣賞,那麼你能體會到很多的美。甚至你原本以為不屑的作品,或許就在某個觀點下你會覺得美好。那麼要如何避免自己的觀點受到侷限呢?簡單也直接,就是有耐心的去欣賞其他觀點下的美。或許一開始你會感到厭煩,那是因為你還無法接受這觀點所帶給你的美,但假若你繼續耐心的欣賞下去,你也能培養在這方面的美感,久之,也就能以另一個觀點來欣賞作品的美了。
盛開的玫瑰 / 高淑雅

忘情畢卡索 / 吳純卉

2008年5月17日 星期六
不甘寂寞的靈魂 / 徐瑞妏
.jpg)
一個畫家其實除了是藝術家還是傳播專家。
畢卡索,一個眾所皆知的藝術家。以前年幼無知不懂事,看不懂畢卡索的畫作,總覺得他畫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還暗諷因為自己不懂藝術,所以覺得都不好看。其實藝術是自我設限的枷鎖,自己只是給自己找藉口不去認識了解它。在某一次藝術講座時,聽到原來畢卡索是從很多面向去看一個物體,他的一個人,眼睛可能眼睛是從左邊看到的角度、鼻子是右邊看到的鼻子、臉是正面的…等,這也是稱為立體畫派的原因吧!之後自己開始自我反省,自己非常的自責,因為畢卡索畫作跟我自己的思維摸式不同,自己並沒有去了解他,用「藝術」一詞當作擋箭牌讓自己逃避問題,這真的很不應該。自己也從那時開始,對於藝術開始不逃避,自己開始利用自己高雄人的優勢,經常逛美術館,看看不同畫家用不同方式來呈現自己的感受。
卡蜜兒與法蘭西斯以及羅丹與畢卡索
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 蕭如芳

在片中幾個人物間的暗潮洶湧,故事圍繞在荷蘭畫家維梅爾的生活周遭所發生的事情,見到畫家為了生活與勢利粗暴的商人合作,雖然保有作畫的自由卻在某些方面失去了尊嚴,在金錢方面受制於人,畫必須有人買,奢華的生活才能繼續下去。
可見得當時的風氣可能是富人豪奢似乎將畫作能夠呈現熱鬧、色彩鮮明的宴會,就能夠間接的誇耀財富的雄厚,將畫作當成是一種附庸風雅、增加自己排場的財力證明而已,而不是將之視為一種藝術。畫家似乎也把繪畫這種技術、藝術當成勢一種謀生工具,為了使自己的話能夠以好價錢賣出,花了很多的心力、使用昂貴的作畫顏料,來表示自己嘔心瀝血、精心之作,在這樣雙方面各取所需、務求華麗的風氣之下,許多畫家可能除了自己的藝術之外,為了維持上流生活,還必須為他們服務,作這樣的作品。
影片中畫家與僕人Greet之間的曖昧情感在其中流轉,與自己的妻子、岳母、孩子之間的奇妙關係,令人覺得詭譎神秘,種種看不見的情緒藏於其中。當畫家的妻子揭開那幅畫時,鄙惡的叫喊著,喊著Greet必須離開。所有人都為了達成己欲而有著自私的一面,畫家、商人、妻子、岳母,連Greet也是,說著人性的複雜多變,從她身上看到純潔光明的一面,也看到她壓抑自己,就像畫裏描述的,雖秋水剪瞳,彷彿欲言又止,太多的情緒隱藏於其中。
當Greet看到維梅爾的畫時,驚呼一聲:「你看穿我了!」我認為這是很深刻的一個場景。這意味著維梅爾在捕捉她神情之時,也將她的心思攝入其中,畫家用畫筆為畫中人注入生命,讓她鮮活了起來。這也打動了Greet深藏在內不易被人發現的細膩心思,對自己、主人的感情,表露無遺。
看著維梅爾的畫,感覺得出他對光線、色彩的捕捉非常的精妙。影片中他使用暗箱來觀察光暗之間的變化,與Greet對雲的顏色變化觀察的十分細膩,用暗色的顏料打底,再漸層鋪陳、層疊等等便可以道出畫家對光線細微的描寫,使畫面看起來非常的精緻逼真,且畫的布局不大,主題明顯易懂。且去查詢了一下畫家的資料,如片中所說,畫家畫的主題大多以女性為主,鮮少有男性,似乎藉著對女性的描寫使畫作呈現一種寧靜的感受。
反之,另外一位同樣是荷蘭畫家的林布蘭,他的畫整體看起來亮度似乎沒有維梅爾高,背景都是以暗色、黑色為主,但是對於主要人物的處理都打上了高度的光線,使人物都有發光的效果。如他的群像畫〈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從高中的歷史課本上就有看過,裏頭人物的各種不同的表情與動作,彷彿隱含著各種隱喻,呈現出一種懸疑性的戲劇效果。另外他為自己畫了非常多的自畫像,並使用不同材質、不同方式作畫,我覺得林布蘭不僅注意到外在世界包括光線、色彩的變化,還注意到人的內心情感的轉換,並且想藉著創作深入地追尋探討,才會以自己為本,為自己畫了一百多幅的自畫像,透過這些畫作忠實的紀錄了自己心境上的變化,而想要凸顯的是人的內心想法。
兩者各有優點與特色,除了對光影的處理、濃厚的色彩風格、戲劇性的效果表現都很傑出之外,維梅爾的畫作表現出的是一種感性的、寧靜安祥的筆觸,巧妙精緻的處理光線,給人柔和、明亮的感覺,較沒有林布蘭所呈現出的戲劇效果。而林布蘭則藉由背景黑底、褐底,而人物彷彿有光線打在身上,呈現的是戲劇效果,對內心的變化觀察細微,透過畫作傳達各種想表達、想說的話,讓人各自解讀,會有更深層的體會,給我一種較於知性的感受,相對於維梅爾的畫作,維的畫想要呈現的可能就很簡單,不似林布蘭有令人更深一層的思考與感受。
參考資料:
許麗雯《你不可不知道的歐洲藝術》,高談文化,2003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6%AD%E6%A2%85%E7%88%BE&variant=zh-tw
雲是什麼顏色 / 劉政慶

2.從網路及影片上.我對於巴洛克時期的荷蘭.大致上了解了一些.約略在17世紀開始荷蘭巴洛克藝術.最重要的當屬繪畫了.其次是雕塑.因為他們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而建立國家.繪畫等藝術的創作也不再依靠宗教或王室.回到了平凡的生活上.多了很多人像.風俗或是靜物的作品.
3.對於林布蘭.我看了他的幾幅作品.覺得他非常重視人性的本質.從他很多幅的”自畫像”中.發現每一幅都有很不同的變化.像是材質.樣貌.表情等.也許是想做出代表不同時期的心境.而且感覺情感非常的強烈.另外有一幅我覺得很有意思.就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這幅畫中每個人都好像扮演一個很稱職的角色.表情也都很不一樣.像是實習生的好奇.喜悅.害怕.但是我認為最經典的是醫生的表情.他好像很有自信的下刀.彷彿想藉由這把刀看穿人的內在跟外在一樣.這跟當時荷蘭崇尚理性的價值觀很有關聯.因此我在他的幾個作品裡.對這幅畫印象最深
4.至於維梅爾.說起來真的很剛好.我對於”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從高中就一直很有興趣.覺得這幅畫非常的吸引我的目光.但是都沒有機會認識這名畫家.這次看了這部影片.真的是很高興.這幅畫的感覺.我一直覺得很有異國的風味呢.不是像歐洲的.像是….地中海東岸的國家?那種有著特別民俗氣息的感覺.我之前就有寫到過對於西亞文化的神秘感很有興趣.這幅畫就令我有那種感覺.而且我覺得畫中那名女子的眼神.好像在訴說著什麼一樣.似乎像是想要呼喚著身後的誰.但是又好像只是看著身後的遠方.不發一語…還有在真珠那個部分.光線的感覺我覺得真的是很恰如其分.尤其是畫出反射光的感覺.完全不失真.的確是很令我佩服.而我看到的作品其他還有一幅是”讀信的藍衣少婦”.我覺得這部作品光線控制的很柔和.有種很舒服的感覺.而且少婦讀信的樣子雖然很普通.但是畫出來卻非常真實.好像非常專注的在看著那封信的內容.這點似乎也跟荷蘭巴洛克以平民當題材是有相互呼應的
5.其實這兩位畫家當時都是舉債度日來作畫.而且兩者作品都沒有在生前受到眾人的矚目.林布蘭甚至最後死於貧窮.直到幾個世紀之後他的作品才被大家發現.然後珍藏.維梅爾跟林布蘭相比起來是好多了.但是當時生活環境艱困.維梅爾當然也免不了背債過生活.在電影裡就有看到.甚至連作畫所需要的顏料.都得要拿東西典當或是記帳.而且連他的兒子生病了.都沒有足夠的現金買藥.只能記帳.所以也不難以理解.為什麼他的妻子.及妻子的母親多麼熱切的希望新作品的誕生了.唯有更多的新作品.才能吸引有財富的財主們購買.如此一來他們的生活也可以得到紓解.而那些財大氣粗的金主們.便以此為籌碼.予取予求.身為被動者的他們也只能完全的配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一種身為藝術家的悲哀吧…
生命的熱情 / 洪晟芳

內心的安寧 / 林俊孝

畫面中以維梅爾所擅長的單向光源來描寫著一位正在倒牛奶的廚婦,且其微妙的光影漸層感由窗邊到牆的另一邊,且掛於牆上的日用品與桌上的東西無不反映著陽光的照耀,其細微的觀查及描繪實為當時代無人所及的!其中的窗子有著濃厚的斑駁感且有一片玻璃還破了;於此似乎暗示著這位廚婦的家庭狀況,再配上後方那沾污的牆面、地上的凌亂……皆描寫的十分細微。他的作品中雖看似僅是靜物的描寫卻也意含無限,其後方那小小的暖爐是否象徵著廚婦內心溫存且細心的執行著他的工作亦或者期待著接下來的早餐時光。此時廚婦正寧靜且專注的倒著手中的牛奶,且牛奶透過光的反射更顯可口、溫暖,於此僅感受到無限的安寧及舒暢,彷彿忘卻了內心的壓力及不愉快。這正是當時代維梅爾的複製畫受歡迎的原因吧!畫中正反映出當時代下不同於其他歐土國家的巴洛克內含;當時代下荷蘭的愛畫者內心世界與今日的資本主義下的人們相近,於當時代中產階級面對著變化多端的金融體系及生活壓力,因而對風景、農村生活、風俗……等主題充滿著嚮往,因此維梅爾的畫作也正體現出這般嚮往,因而300多年後的今天備受現代人所喜愛;於此現象中人性實有其相似之處,且體現出「人總不滿於現況」的意義(農人羨士人,士人亦羨農民的田園生活)。
林布蘭;同於維梅爾為荷蘭的知名畫師,為荷蘭史上巴洛克的寫實大師;寫實主義不管在哪個時代總擁有著廣大的群眾基礎,且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寫實往往成為藝術主流,但值得反省的;過於的寫實,往往將藝術品及人們現實生活拉的太近,因而容易產生「快感」而非藝術本身所產生的「美感」。林布蘭也正是如此,於當時代的他已獲得大眾的支持且名流青史,更是尼德蘭人們的民族驕傲。其中他對光與影的極至表現,直至今日仍是寫實主義系統中的崇高標準。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花園裡的孔雀 / 蔡秉志

毫無疑問的,女人對於羅丹和畢卡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女人對於畢卡索而言就是個帶來歡笑的人,吃喝玩樂,沒有憂鬱,複雜,或一個30歲的男人要對另一個人許下承諾的那種情感。而女人對於羅丹呢,我想是ㄧ杯咖啡,一個作家在寫文章時桌上會放著那杯咖啡,文章才是重點,咖啡只是可以提神,解渴,有時會把咖啡拿起細細的品嘗,品嚐著固中滋味,苦的,酸的,會不會澀,有時喝完後味道還會繼續留在口中。
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 / 蔡勇志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平凡中見偉大 / 陳亭妤

還有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所帶的珍珠耳環就像是畫龍點睛一般使的整幅畫彷彿活了起來,也使畫面生色不少,令人無法想像如果這幅畫少了那副珍珠耳環會變成什麼樣子,那副耳環感覺上好像使得整個畫面都亮了起來,第一眼看到這幅畫時一定會先注意到那幅耳環,然後才以耳環為中心像旁延伸看到整幅作品。而且一個小小的耳環就可以以細膩的筆觸營造出光影變化的感覺真的很厲害。
維梅爾與林布蘭兩位畫家都擅長運用光線和陰影。
維梅爾對色彩有極高的敏感度,他會在慣用色中加入白色製造出顏色微妙的色感,充分補充自然光的明暗變化,這點和林布蘭一樣,而且他有很多作品都是透過窗光所形成的光影變化,精細地描寫一個限定的空間,優美地表現出物體本身的光影效果、人物的真實感與質感,可清楚的感覺到他的方向性。另外維梅爾的話大多是以日常生活為題材,且因其畫風精致所以作品數量極少。也許正因為他所描繪的大多是日常生活的景致,所以更顯得美麗,一個隨時隨處可見的畫面,透過繪畫的模式呈現感覺分外不同,有種平凡中見偉大的感覺,不需要有富麗堂皇、華麗的用色及畫面,這種普通的畫面更讓人覺得感動。比起一些畫面豐富色彩鮮豔的圖畫我更喜歡這種貼近生活的作品,透過他的作品讓我覺得只要留心,生活中的任何一個場景都可以成為一幅藝術,儘管是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場景,透過畫作的呈現舊有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感覺,而且也不會給人一種壓迫感。
林布蘭在畫中巧妙運用光線和陰影,他的畫中透漏著溫暖的情感和對小人物入微的觀察,他畫了許多令人讚嘆的肖像畫,還繪製了很多量的自畫像,他畫自畫像的動機,也是由於對人性本質所產生的強烈興趣而產生。他的自畫像中,忠實地描繪了各個時期中不同的心路歷程。而他涉獵的題材相當廣,其中以具有家庭生活感覺的寫實題材為代表。
戲劇性的美感 / 孫一萱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不只看到一個世界 - 維梅爾/林郁敏

片中也處處提到了葛麗特對光影色彩的敏感度,從一開始切菜時五彩繽紛的顏色交錯,到她問女主人是否要擦拭畫室中的窗戶,她很細膩的想到了會影響作畫時的光線,以及在洗盤子時利用投射在盤子上的反光和孩子們玩耍等等都是。觀賞此片就好像在看一幅幅的畫作呈現在眼前,對於色彩、光影構圖的細緻度我覺得很棒,片中的人物服裝,場景設計的精緻度,就好像把我們帶回到十七世紀的荷蘭社會,賞心悅目又扣人心弦。
巴洛克藝術的特質之一是強調光線的設計,是一種人為而非自然的光線,產生一種戲劇性的氛圍,讓人感受到立體、深度、層次感的空間存在。十七世紀則是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由於革命的勝利,荷蘭的畫家開始擺脫了西班牙統治時期對宮廷貴族和天主教會的依附,在這樣的背景下,繪畫不再依附宗教、宮廷,而是回到人的生活,繪畫逐漸成為市場的商品,種類繁多,除了宗教歷史和肖像畫之外,還包括了風俗、風景、靜物和動物畫。
林布蘭畫作的特色是運用陰影與光亮造成明暗對比的效果,像是《夜巡》這幅畫,畫中主角人物,在深黑之中,就像是被一到光投射一般,顏色在其中的交錯變化,和他們走動的動態效果,畫中的光影、人物的姿態手勢、對比、細節、戲劇張力和構圖的安排,讓整幅畫營造出一種奇特的空間氛圍。
維梅爾的畫作給我的感覺,雖然都在描繪較為家庭生活的的場景,但他很注重用光影的色彩來做細微的變化,他有很多幅畫都是描繪人物在窗戶旁邊所做的動作變化,像是影片中,一幅畫他光是上色就分了好幾層,每次都有很不同的感覺、不同的驚喜。他的畫作總是透著光暈,給了我一種祥和、寧靜的感覺,畫中人物也有一種欲言又止的感覺,感覺動作總靜止在做出的那一刻,讓人有無限的想像空間。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提及到維梅爾的一段文字讓人心有戚戚焉,「多虧有藝術,才使我們不只看到一個世界-我們的世界,才使我們看到世界倍增。而且,有多少敢於標新立異的藝術家,我們就能擁有多少個世界。它們之間的區別比已進入無限的那些世界間的區別更大。不管這個發光源叫林布蘭還是叫維梅爾,它雖然已熄滅了多少個世紀,卻依然在給我們發送它們特有的光芒。」
平凡之中發掘美 - 維梅爾/沈昱彤

維梅爾善於概括細節、簡化形體,畫中的內容表現得比較單純,但卻是經過畫家嚴格的推敲,使他的作品因而顯得精緻、簡樸和寧靜。他還善於對一兩個人物和簡單器物的精心安排和描繪,將世俗生活詩意化,在平凡中發掘出美的畫面,他的作品就向以人物為素材的靜物畫,總是表現出穩定、安寧、和諧和靜穆的氣氛。
維梅爾在用光方面也別具一格,和林布蘭的及中強光不同,她喜歡灑滿室內的漫射光,這種光線十分柔和,通常來自左上方的窗戶,人物受光部分的倍景色彩較深,背光面背景則較亮,正好把人物的外輪廓清晰的襯托出來,雖然巴洛克所強調的是動態和情緒,但是維梅爾的人物卻看起來像靜物,有很強烈的雕塑感,這是由於暗面接亮面,亮面接暗面所造成的效果,且為了使畫面合理,所以光線會來自左方的窗戶,此和林布蘭的輪廓線隱入背景有很大不同。維梅爾還常使用銀灰色畫對像亮部的冷光,使他畫面顯得更精巧和高雅。
維梅爾不像以往的畫家一樣熱衷表現戲劇性和故事性,他主要是在平凡題材的作品中以畫面的構成、色彩的完美以及形象的質感等繪畫因素取勝,可以說維梅爾的作品帶有更多的純藝術性,且維梅爾所作之畫的畫幅都很小,又顯得精緻和細密,非常的特別和傑出。維梅爾的畫作多在畫室中完成,他有一幅作品《畫室》就是在描繪他的畫室,這幅畫出現了畫家和模特兒的構成關係,前景加上裝飾性的帷幔占據了畫的左邊,畫中背對觀眾坐在畫架前的就是畫家本人,模特兒則裝扮成天使的樣子沐浴在柔和的光線裡,可以顯現出畫家讚美藝術的崇高。
另外,片中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作讓人感到耐人尋味,畫面中的少女輕輕的回眸,就像在找尋和探索的模樣,維梅爾運用了巧妙的手法使觀者就向是那位被探尋的對象。維梅爾善用鮮明的色彩,尤其是藍色更為大家口中所提及的「維梅爾藍」。其次就是維梅爾對光影的研究,對於光影的微妙變化更是觀察入微,例如《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頭巾上的光影變化和珍珠耳環上光影的變化,非常細微的觀察和刻畫,表現出維梅爾的繪畫技巧。
到牛奶的女僕也是維梅爾著名畫作之一,維梅爾的畫作從不描繪任何重大的場面,喜歡畫身處於一般荷蘭房間的普通人,這位站在桌旁到牛奶的女僕就是這樣的普通人,畫面看起來很簡潔,桌面上放的瓶罐和麵包,左邊有一扇窗戶使得光線由此射入室內,除了靠窗的牆上掛著籃子,背景是一面牆,此外沒有更多的雜物,女僕受光面背景較深,背光面背景則相當明亮,正好把人物形象和外輪廓襯托出來,顯然畫家在此對於光線和背景做了精心的處哩,顯得既精緻又簡潔。
邏輯上的真實 - 畢卡索/姚任庭

與雕塑大師羅丹類似的是,兩人的創作背景與環境,都跟女性有著很緊密的關聯 ,也能從兩人的作品中發現許多以女性為主角的創作,女性可說是兩人創作的泉源之一,就兩部影片觀賞之後的感覺,我認為羅丹與卡蜜兒之間的情感有別於畢卡索與法蘭西絲,給人一抹似灰似藍 , 淡淡的哀愁。卡蜜兒與法蘭西絲同樣都是在藝術有所造詣,但在我的感覺,卡蜜兒好像對於藝術有更多的堅持與追求,或許是一直被認為是再羅丹的依附而生存,從一開始沉溺在甜蜜的兩人世界到後來痛苦地離開羅丹,卡蜜兒最終還是堅持在雕塑藝術裡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不願被認為是複製品,甚至是沒有血肉的創作,但不置可否,羅丹在卡蜜兒的創作上,的確也給予許多靈感與啟發,但相對於法蘭西絲,卡蜜兒的情感強度上好像更加的濃烈,讓人有如感受到她想訴說的意念與執著。
卡蜜兒和法蘭西絲皆與羅丹和畢卡索的年齡相差甚遠,都有著抵抗眾人異樣眼光的勇氣 ,勇於追求自己所愛。在<忘情畢卡索>裡更可以想見畢卡索令人驚艷的創作題材與吸引人的藝術魅力與氣息 , 片中他告訴法蘭西絲必須走出自己的路 ,不要一味的模仿 ,也帶她開了許多眼界 , 看見藝術裡繽紛的色彩 ,不要她被限制在藝術領域裡同色系的單調 ,相較於羅丹和卡蜜兒好像多了份廣闊 , 因為片中羅丹與卡蜜兒的愛恨糾葛給我一種太過緊密少了空間的窒息感 , 雖然一樣堅持走出自己的世界 , 但畢卡索帶給了法蘭西絲好像多了些自己的空間 ,而卡蜜兒和法蘭西絲,雖然最終也都離開佔了自己生命重要位置的羅丹和畢卡索,但兩人之後的發展與心境卻大大的不同 ,卡蜜兒雖然不斷努力找尋自我的改變,但始終擺脫不了與羅丹分離之後,精神上飽受煎熬的痛苦,而反觀法蘭西絲離開了畢卡索以後 ,反而更能找到在藝術和心靈上自我的突破 , 或許是兩種對愛情的觀點與取捨,抑或是兩種不一樣感情態度,在遇到不同的人就會起了不一樣的化學反應吧!
散文小品令人人細細品嘗 - 維梅爾/吳庭萱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她正回眸淺淺的一笑,這個瞬間也被定格的感覺,不用像影片有那麼多因果關係,其實有時只要一個陌生或不熟識的少女也能傳達出這種感覺。背景用深色很能將氣氛處理得很寧靜,又可以讓人專心看到人物本身,少女看起來有種很清澈的感覺,但她的微笑又感覺很神秘。很特殊的美感,第一看到她不會很注意,但是後來發現是很耐看一幅作品。
林布蘭以注重光影變化聞名,而且他的人物看起來很真誠,能讓人從心裡喜歡他的畫。他跟維梅爾不同的底方在於他的人物很生動,感覺很真實,不是只是畫的寫實,而是好像有靈魂的感覺。像是他的自畫像,尤其到了晚年不拘泥於筆觸但人物看起來更真誠。而他的光影變化比維梅爾強烈,維梅爾的光影來自閣樓小窗透進來的,林布蘭的光影好像是自己決定的,不然不可能會有那麼強烈的光影,這也讓人能更注意在光所照射的主題上,像是著名的「夜警」明暗對比非常之強烈,他所要強調的不是警備隊的「每個人」,而是他們一群人在光影下所呈現的畫面。
藝術之美 - 米開朗基羅/張琇茵

米開朗基羅是第一位把「諾亞方舟」的形象會畫出來的人,畫中暗灰的色彩,會讓人產生害怕、沉寂的感覺。在「創造亞當」之中,亞當自在的躺著,就像沉睡已久,才剛甦醒的樣子,正要接受上地賦予的新生命,上帝身後的紅,也象徵著生命初出的意涵,其身後的天使,也有祝福的意味。「原罪和逐出樂園」,以樹為軸心,分割出兩個畫面,使一張圖可以表現出兩個故事,左邊的夏娃接受了蛇女的誘惑,右邊則是天使將亞當和夏娃逐出樂園,左右兩邊的亞當和夏娃,其形象很不同,右邊衰老、滄桑許多。在「最後的審判」中,米開朗基羅藉由整幅環狀的構圖,讓人們體會到循環的意涵。
米開朗基羅重視力與美的展現,強調繪畫要如同雕刻一樣,他畫中的女性都是以男性為範本,因其特別強調力的展現,他的用色大膽鮮明,不像達文西用色保守。
藝術的動詞 - 創作/蘇郁芬

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愛情的偏執 - 畢卡索/賴亦晨

在觀賞<忘情畢卡索>這部電影時,電影裡的年代已經直接在畢卡索已經認識了朵拉,而法蘭西絲緊接著出現,對於畢卡索怎麼從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進入立體派和他的後期風格,我仍一無所知。配合著我返家找尋和畢卡索相關的資料,再回想觀看這部電影時,我想以-個偉大的藝術家而言,我對於畢卡索是尊敬的,從電影中可以看到當他在創作時,驚人的專注力和認真的工作態度;但在這部電影當中,我看到更多的是他穿梭於他的各個情人之間,和他沒有住在一起的妻子,已經離異的芭蕾舞者,在他作品中總是以哭泣、歇斯底里形象出現的攝影家朵拉,還在唸藝術大學的法蘭西絲,以及最後出現的陶藝家。
那個時候我不停的在想,是不是偉大的藝術家的背後,都是需要一些和常人不一樣的生活,來維持或刺激自己的創作,畢卡索總是以自己生命中的每-個女人,在腦海中構圖繪畫著,愛情是不是他創作的動力。而可以看到的是尚在唸藝術大學的法蘭西絲,臉上對於習畫的堅定,而面對藝術大師畢卡索時,神情所散發出來的光芒,就像是帶著朝聖的意念,一步一步的走向他。
而在電影裡我無法詳細的觀察出,在他們在一起的大約十年間,他們的創作是如何的彼此影響,但有一幕是令我印象深刻的,畢卡索看著法蘭西絲,拿著畫筆,把他所有的五官身體什麼的全部打亂,在慢慢的拼湊在畫布裡,尋找他心中認為的最適,以及法蘭西絲拿起畫筆時的執著。
這部電影和<羅丹與卡蜜兒>最不一樣的地方,我認為在這一段戀情裡,羅丹由於無法給卡蜜兒承諾,而又不願放開她,由於他們的在一起,羅丹似乎激發了自己無限的靈感,有些時候,愛情是刺目以至於令人睜不開眼睛。而由於她忘記了卡蜜兒的執著,他無法接受自己無法成為羅丹的唯一,而選擇離開,離開了羅丹之後她等於離開了藝術圈,找尋不到買主,在創作上總是要受到大眾的質疑,在自己孤單創作的這條路上,她漸漸的不得志。我想身為一個女人,尤其是一個才華洋溢的女人,也許你在愛情裡找不到你所想要的,如果連自己的能力都遭到否定時,你會問問自己到底還剩下些什麼吧,也因此我認為這些都會將自己逼上毀滅之路。
對於愛情,我想法蘭西絲就比卡蜜兒聰明的多,相較於兩個女人都無法成為他們的唯一,都選擇了離開,但離開畢卡索之後的生活,法蘭西絲似乎過的好一點。我想每個人對於愛情都有一些偏執的成分,尤其是藝術家,但我想有本書叫<絕版愛情>,裡而總共描述了13對藝術界的情侶,關於他們的愛情,我想我可以在完成這篇文字之後找來看看。
而最後我想要說的,在看<忘情畢卡索>時,對於以一個女人的角度來看畢卡索,我想我是不欣賞他的,所以我需要更客觀的東西來作評價,但他藝術大師的地位我想是沒有人可以憾動的。
走出自己的路 – 畢卡索/張愔媃

在人生現實或心理方面,愛情這一門課題,始終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玄疑問題,卻也同時激發了內心情感在尋找出口時的最大可能性,在羅丹和畢卡索身上,他們都強調作品要有自己的靈魂。羅丹在感受卡蜜兒用大理石雕塑的腳部時,他把臉貼近大理石,用手感受圓潤的線條,作品彷彿有生命、有溫度一般,活生生的存在著,羅丹才願意在腳上簽名。而在法蘭西絲開始創作後,畢卡索告訴她,要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模仿,模仿沒有生命。在抽象的畫作中,畢卡索仍可以感受出細微的不同,她指出法蘭西絲畫作中的線條,應該再細膩一些。他們願意提攜後輩,但堅持不要一味的模仿,要她們走出自己的路,給她們一個方向,就看她們如何走出屬於自己的路。我們看見羅丹和畢卡索,在不同的女人之間來來去去,在這去留之間也留下了不少的經典作品。也可以理解藝術家源自心底的不甘寂寞,不甘於安分的衝創意志,通通揮灑在作品上,擁有自信無比的驕傲。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自己的一片天 -忘情畢卡索/王俞婷

與之前的<羅丹與卡蜜兒>相比較,兩位女性似乎有那麼一點相似,但兩者又非全然相同。卡蜜兒成為羅丹的學生後,成為羅丹創作的泉源,她把自身的才華隱藏在羅丹之下,或許是因羅丹創作部分來自卡蜜兒,所以有一段時間他們兩人的作品是如此的相似,以至於卡蜜兒的作品被說是摹仿羅丹,縱使如此,為了愛,卡蜜兒願意犧牲一切。這場戀情中,卡蜜兒失去了創作上的自我,且創作的作品少之又少,令人十分惋惜。直到她離開羅丹後,才擺脫了這些枷鎖,重新創造與羅丹相區別的風格。離開羅丹後的卡蜜兒,看著羅丹的名氣日漸蓬發,而自己雖積極創作,但卻得不到世人的賞識,最後患了精神上的疾病,抑鬱而終;一顆有著極大力量的星星,在未爆發前,就這樣隕落了,令人為之悵然。在電影中法蘭西絲向舉卡索學畫,雖然她為畢卡索的學生,但畢卡索教她的卻是畫畫以外的事。畢卡索不親自教她作畫,卻帶她上拜訪另位藝術家馬諦斯(這個部分我的體悟比較不明瞭),我猜想,畢卡索並不希望法蘭西絲與自己走相同的風格,他要法蘭西絲自己去接觸、自己去體會身邊的東西,用自己真實的感受,去描繪這個世界。雖然這場戀情依然是個不完美的結局,但比較好的一點是,法蘭西絲最終離開了畢卡索,並沒有因此而意志消沉,相反的,她自信地找尋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2008年5月6日 星期二
你看穿我了 - 維梅爾/簡夢禪

我想,一個人最誠實的地方,莫過於眼睛與眼神。當我們做了虧心事時,總是不敢直視他人,眼神也會閃爍不定;然而,在這幅圖畫中,少女明亮的凝眸以及那似乎想說些什麼的唇瓣,最是令人難以忘懷。而整幅畫作以黃色、藍色和黑色為主,雖然都是偏寒色系的色彩,卻給人一種平靜安寧的祥和感,讓人覺得,畫家似乎只是將真實世界的人物轉移到畫布上而已!
另外,值得討論的是,維梅爾似乎很喜歡繪畫窗邊的人物。從影片中的畫作靈感來自於葛里葉在擦拭窗戶,以及「倒牛奶的女僕」,都不難發現,維梅爾畫作的光源多半來自於由窗外照射進室內的自然光!雖然我不知道這在畫作上有何種作用,但卻感到這樣的光線相當自然且柔和,對於維梅爾作畫喜好用偏寒系的色彩來說,有一種消融的感覺,讓畫面頓時溫暖了起來。
至於巴洛克時期的藝術風格,大約可分為二種:一是藉由作品來傳達政教統治權威性的作品,這類的作品畫幅尺寸都較為大型,色彩華麗且構圖複雜;二是反對繁複與裝飾,以簡樸為訴求的創作。維梅爾和林布蘭,皆屬於後者的作家。這一類的作家,他們作畫是為了謀生,由於國家體制的改變,所仰賴買畫的贊助者已經由教廷或貴族轉變為中產階級,畫家們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改變風格來迎合顧客,因此繪畫的體裁以反映一般市井小民生活景象的生活畫、靜物畫和風景畫為主,內容也較為多樣性。
無論是維梅爾或林布蘭,在對於光影的表現手法上都受到卡拉瓦喬的影響。相傳維梅爾師承巴倫特‧法布利契亞斯,而法布利契亞斯即是林布蘭的學生,因此,在光影的處理方面,兩人有些相似之處。然而,以維梅爾的光源多半是自然的光線而言,林布蘭的光源則是一種假設性的燈光。另外,林布蘭畫人物時,雖也經常是選擇一片烏黑作為背景,但他的筆觸豪放不羈,又常應用幾近粗糙的厚塗法,因而作品顯得粗曠得多,明暗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使整幅作品充滿了躍動和戲劇性,令人感到莊嚴、哀淒與沉重,與維梅爾的作品令人感到平和、恬淡、溫馨相較之下,是兩位大師之間最大的差異。
藝術是否是主觀的?/吳宏文

我覺得藝術創作是十分主觀的而且封閉的。每個人創作的作品都先從欣賞,將美的事物映入眼中,經過選擇及除去,在腦中形成屬於自己的畫面,然後再經由手或是其他方式的展現,將腦中的畫面呈現的畫面用自己的方式展現出來。就算大家都是欣賞同一個景色,但是腦中呈現的畫面卻不一定相同。兩個人腦中的畫面相同,但是表現的方式也會有不同,有人用文字,有人用舞蹈,表現方式的不同,也會造成創作上的差異,所以藝術的創作是主觀的。而在欣賞直到創作出作品的過程中,都是在自己的腦中進行,外在的東西頂多只能影響,沒有辦法干涉,於是會說藝術創作是封閉的,自身體內的封閉。在吸收了外在的資源後,要經封閉沉澱一段時間,才能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
因為藝術是主觀的,所以當我們欣賞景物的美時,那樣的美不是那個景物單純的美,其中也包含了主觀意識投射其中,會依照自己的喜好來美化那個景物,所以那不是景物單純的美,而是自我內心的美化。雖然我們身旁充滿了美,但是我們往往先入為主的先想起她的實用性,而忘記它的美感。於是現在的藝術家,便把日常所見的設備事物放進展覽會場,便是希望人們可以抽離出它的實用性,單純欣賞它的美。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於生活道理中,所以得不到的東西總是最好,因為對於他不夠深入的了解,又有距離,才會讓人如此的渴望。
藝術是主觀的,不過在藝術的演進中,都會有一種共同的趨向,同一個時期的藝術家都會有相似的風格,然後就後人歸類為一個畫派。藝術的歷史是不斷的波動,莊嚴過久,便希望可以活潑,活潑過了頭,便想要沉澱,而沉澱的太過壓抑時,又想要來點熱鬧,於是如此的不停的來回修正,希望可以修正到一個最完美的境界。像是巴洛克時期,剛經過合諧平穩的文藝復興,所以會呈現一種歡樂的氣氛,一種熱鬧華貴的感覺。過度的包裝,華麗的色彩,就像是經過精心包裝的糖果,很甜很美,但是又有點膩。
藝術要用客觀的距離來成就 - 忘情畢卡索/郭旻芳

在羅丹與卡蜜兒和畢卡索與法蘭西絲之間,膚淺的看到的或許只是兩個男人對於自己的感情的沒辦法從一而終,但再深入一點探究,我發現卡蜜兒與法蘭西絲會和羅丹與畢卡索開始有瓜葛一切都是從自己本身對藝術的狂熱進而愛上那男人。但卡蜜兒與羅丹之間感覺到的是彼此間的立場是對等的,因為卡蜜兒本身就有自己的想法、對雕刻也是本來就有那天賦在,因此對於創作這件事,是不太需要羅丹來指導,彼此間相輔相乘造就了中期的許多可以窺見彼此間深刻的愛的作品。但法蘭西絲跟畢卡所之間,感覺的到的是法蘭西絲的創作每每需要畢卡索來指點,缺乏了自己的想法,像是變成了畢卡索的附屬品一般,因此在兩人相處的地位上法蘭西絲也因此而矮了畢卡索一大截,但當法蘭西絲離開畢卡索後有了自己的個性,畢卡索反而對她難以忘懷!在兩個藝術家與他們的女人之間,我看見了因為彼此間才華的差異而造就了不一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