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美的追求.使生命意義開始豐富 / 謝冠華


在萬世千秋一片,主要是對於米開朗基羅於希斯汀禮拜堂所做的天蓬壁畫「創世紀」的創造過程為主的影片。在藝術創作的部分,如以今日之鼓勵自由多元、激發創作力的一種藝術創作背景來看,當時的藝術家可說是受到多方限制的。

第一,如片中所述,藝術家是我們今日對於當時的創作家的想法,但對當時代而言,所謂藝術家不過僅是工匠而已,並不如今日我們所推崇的地位,有許多時候必須要迎合雇主,也就是貴族或中產階級等,創作有時候更形同一種壓迫或是曲意逢迎。在本片中亦可看出米氏其實對繪畫並不感興趣,但由於教宗的要求,他便必須為希斯汀禮拜堂作後來舉世聞名的創世紀壁畫。

第二,不論當代藝術亦或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創作有時需要資金作為一種基礎,但創作本身的美與資源的豐富沒有直接關聯,好比在片中教宗為了興建聖保羅大教堂而有破產之虞,這可能是他沒有支付米氏應有報酬的一種可能性,但雖如此,米氏仍然堅持於創世紀的完成,雖然從片中可看出他對此頗有微詞。

雖然以上都是在藝術創作時米氏所遇之限制,但因這些限制,反而使得創世紀這樣的作品現世。耐人尋味的是,首先教宗對於米開朗基羅的要求,究竟是一種強迫的壓制,還是一種伯樂識千里馬的心態?本來從開始之時,對於教宗,令人有種上位者對於下位者予取予求的想法,米氏自己也表示他所擅長者在於雕刻,不在繪畫。教宗雖知此點,卻仍要求他在天蓬作畫,致使之後米氏對於壁畫興趣缺缺而逃出城,教宗更下令追捕,後米氏終於尋求到靈感又返城,而後又因創作壁畫而導致身體長期疲勞,終不堪倒下。當他病臥在床時,教宗仍然要求他將壁畫完成。在這一連串的事實下來,教宗看似是為自己的私益在要求米氏,但於其後他與梅迪奇家族的小姐談話之中,才發覺其實他是明白米氏有完成此事的才能,在他的想法之中,這可說是上帝賦予給米氏的使命。

從此看出有時藝術家在創作時,在他身旁的推手其實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如同千里馬為千里馬,是因伯樂。對於藝術家的才能加以賞識並使其發揮,這樣的人物對於藝術創作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梅迪奇家族的小姐也扮演著開導米氏的角色,這些都對創世紀的現世具有居功厥偉的地位。

再者是米氏自己對藝術創作的堅持,從一開始的反抗到後來的不眠不休、不吃不喝,令人有所感觸,藝術家之所以為藝術家是因對美的堅持,更甚或是一種純粹的執著,一種與世隔絕、排除萬難的執著,這也是整個藝術創作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環,藝術家之所以比普世之人更接近美,就是因為這份無所畏懼的執著,是這樣的美流傳千古的最大原因。

那麼何謂美呢?在談美中,朱光潛先生認為所謂的美既不是一種實用的追求,亦不是一種科學的思考,而是一種形相的直覺,與實質用途無關。與實質的利害關係牽涉時,美就不再是美,故而這裡說俗,也是指在生活中我們所追求的物質上的需求,這是受環境影響而所致,而非我們心中想如此做。環境並沒有影響我們去做,此方為對於美的一種感受。確實在很多時候,美的追求對人類的生存沒有太大意義,這是一般人皆可理解的事實。但失去對於美的追求,人的生活所存在的,僅僅亦只剩下生活這件事,而失去對於生命的尋找。我認為人自出生於世開始,自然而然就會尋找存在的目的,為生活汲汲營營是存活於世具備的事實,並無否認之虞。但是除此之外,是否有什麼是在生命終結前值得尋找的,我認為這也是一種生存的目的,這樣的一種追尋就近似於對美的追尋了。科學家追求自然的真理,文學家追求詩詞文義中情感的呈現與生活經驗交織的完美,然後再把這份尋求到的美,以各種方式保留下來,人雖然會腐朽死亡,但對於美的追求、美的保存最後成為一種對於永恆的尋求,一個未盡百年的生命因此而流傳千古,這應該也是對於原始的生存目的中人所漸漸演變出來的一種生命的意義,是我們對於生存於世,主觀上可任意由我們自己決定賦予給自己的定義。在這之中,我們找尋到了實質意義的自由,並非外在的限制或是利益的追求,只是因為想,所以有如此行為的存在,故而活動越自由,生命之意義亦隨之豐富。

美的追求,使得人類的生命意義開始豐富,文化的胎動便因此而生,不久便萌生枝椏,開枝散葉,如無數星辰在蒼穹下閃爍。在存於世上的無數文明中,拜占庭文化可說是一顆璀璨的寶石,從中映出的複數光芒,絢爛了中古世紀的黑夜。從拜占庭文化中可看到許多回教世界的色彩,例如伊斯蘭教的幾何圖形和在建築上常有的新月形以及圓拱型的造型。拜占庭由於是在歐洲中部和北部的緩衝區,吸收了伊斯蘭文化的精髓,所以處處可見伊斯蘭教的色彩。此與拜占庭帝國本身的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自然有很大的關係。在現代這樣的國際化時代,其實隨處可見其他國家文化的融合,好比台灣因為經過荷蘭、西班牙殖民,又經過日據時期,再加上台灣多是中國漳、泉之移民,故而在台灣就可見多種文化的衝突與融合。從以上兩個例子都可以看出,國家的地理位置是否介於一個文化的過渡區,會是多種文化融合的主因,台灣因為海島位置再加上殖民期的歷史背景,故而亦造就多元之文化,日本亦是如此,其平安時期仿唐之街道、服裝,明治時期則承襲歐美文化。從以上之例以及拜占庭文化,都可以看出一個文化能夠淵遠流長是因為它能有容納其他文化的度量,如拜占庭就是很好的例子,吸收外國文化而沒有排斥任一文化,故其能存續百年以上,倘若故步自封,孤立自己的文化,文化缺乏新的刺激,最後也會老去,甚至死亡。吸收他人的文化兼容並蓄才能使一個文化成長而興久不衰,人不能獨立自己之心靈而不存與他人之交流,文化亦是如此,在不同的文化中相互交流,文化本身也因此獲得了一種新生,故能不朽而完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