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學方面,看了朱光潛的『談美』,有言:「藝術是情趣的表現,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造和欣賞都是藝術活動。」這句話為此書濃縮之精髓,作者認為藝術其實是個人生命的展現,在生活中以小孩般純真不受拘束的遊戲心態,真實地將自己內在直覺以藝術形態表現出,不複製他人的藝術角度,誠實地流露自己內心世界的美感於生活中。
這就如同莊子的美學觀念,在莊子內七篇曾提到他的美學觀,莊子把「自然」當作人生的歸宿。莊子認為宇宙萬物的本體是「道」,「道生萬物」而又「道法自然」,他告訴我們應該心齋坐望、滌除玄鑒,只要我們內心平靜、澄澈透明,抱持著『無質』的心態,一旦什麼掛念和利益都沒有了,我們就可以沉浸在藝術中享受藝術。藝術就如同遊戲一般,可以讓人抒發壓力,並且滿足自己的理想和情趣。因為當人們在欣賞藝術的時候,內心抱持著某個目的,就會使我們離開藝術的情境中。哲學家康德在他的判斷力批判中提到審美的四契機。其中一項是:『藝術是無目的的何目的性。』這就是告訴我們當我們脫利益的去欣賞藝術,我們就可以感受到藝術的感染力,沐浴在藝術的精華中。如此我們就可以得到審美的快感,而欣賞藝術的目的在無形間就達成了。但是,相反的,若我們不是脫利益的去欣賞藝術,我們便會被旁邊的事物或雜念牽引著,例如看畫卻是看名氣、看價錢等等,使藝術落入俗套了。
藝術是讓人自由的發揮自我的理想,藝術就是『想當然耳』,我們不需要有任何功利的心情就可以沉浸在藝術中。在過去的藝術似乎都是服務於皇宮和貴族,是偉大的高藝術,這種高不可攀的感覺不襟使人對藝術產生了壓迫。到了馬諦斯,他的作畫是純色平塗,其目的就是希望簡單明瞭,馬諦斯曾說:「欣賞藝術就是直接的看他表現什麼,不需要深度的透視,也不需要明暗法,看我的畫就像躺在一張舒適的安樂椅上,是不花腦筋的。」所以,藝術在後現代,或者說第二現代的我們,隨著科技和知識的普及,我們可以隨時的體驗到藝術,只要我們『無質』、『脫利益』,就可以解放在藝術的快感中,藝術不是利,也不是為了達成目的的手段,藝術更不是偉大的形而上論述,因為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而且生活就是藝術。這並不像黑格爾說的藝術最終將走向消亡,而是藝術已經走入人心,藝術是普羅大眾的,只要我們以正確的態度和藝術相處,他就像朋友般的可以帶給我們快樂,並且分擔憂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