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藝術論述之三<文化研究> / 沈昱彤


在當今,文化研究也是重要的課題。不論是女性研究、後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甚至是環境的問題都是引人關注的。多元的文化帶給我們真正的影響應該三思,例如路上隨處可見的麥當勞,這就是美國人的文化,從小到大陪伴著我們的麥當勞深植在我們心中,日本料理和泰國菜的普及,伴隨著時代的成長和科技的進步,多元文化漸漸的在不同的國家間相互的融合,產生了多而雜卻讓人喜愛的面貌。但是相對的,我們是否已經漸漸的淡忘本土文化了,我們以應不記得上一次吃稀飯配將瓜是什麼時候,文化的多元卻漸漸的變成了文化工業,這就是多元文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被不同的文化影響,無形中也被他們同化。如同阿多諾說的文化工業,我們被她國文化殖民,後殖民主義的興起,就是要反對此。

除了後殖民主義外,例如女性主義的崛起,讀過拉岡的精神分析理論、傅科的話語權力理論以及德希達的解構主義思想後,了解到過去的女性是在男人的話語與權力下建構出來的。雖然曾經出現過許多另男人聞之色變的「女性主義」的理論或創作,但吊詭的是這套女性主義亦是在男人的話語與權力下建構出的理論和社會所支撐。因此許多女性主義者試圖以站在女權立場上來消解男權中心的『女性寫作』、『女性閱讀』進而發展到『女性美學』與『女性藝術』,這些都是要減弱一種以男性的『男權中心』和『陽具中心』的解構性思想。

新歷史主義方面,傅科的話與權力理論中提到,以往的歷史都是由有權有勢的人所編織的ㄧ套直線合理的歷史觀,但是事實上,歷史是波動的、意外的,往往有許多天外飛來ㄧ筆的小插曲,所以,我們應該重新找尋這些被遺漏或是故意忽略的歷史,真正的歷史面貌應該更龐雜、更豐富。環境問題方面,地景藝術的出現,這和裝置藝術是大大的不同,地景藝術是在原本的大自然上稍加裝式,告訴我們這裡有著大自然,千萬別忘了他們。文化研究都是和我們切身的問題,這是對於過去做反省和繼承,樣貌繁雜卻非常的有趣,也顯示出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不斷引發大中思考和督促自我的功能,能對於自己生存的文化進ㄧ步的了解,就像探索自己生命的未來旅程般的刺激,所以在多元文化中,我勇於挑戰,也樂於挑戰(全文完)。

藝術論述之二<美學> / 沈昱彤


在美學方面,看了朱光潛的『談美』,有言:「藝術是情趣的表現,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造和欣賞都是藝術活動。」這句話為此書濃縮之精髓,作者認為藝術其實是個人生命的展現,在生活中以小孩般純真不受拘束的遊戲心態,真實地將自己內在直覺以藝術形態表現出,不複製他人的藝術角度,誠實地流露自己內心世界的美感於生活中。

這就如同莊子的美學觀念,在莊子內七篇曾提到他的美學觀,莊子把「自然」當作人生的歸宿。莊子認為宇宙萬物的本體是「道」,「道生萬物」而又「道法自然」,他告訴我們應該心齋坐望、滌除玄鑒,只要我們內心平靜、澄澈透明,抱持著『無質』的心態,一旦什麼掛念和利益都沒有了,我們就可以沉浸在藝術中享受藝術。藝術就如同遊戲一般,可以讓人抒發壓力,並且滿足自己的理想和情趣。因為當人們在欣賞藝術的時候,內心抱持著某個目的,就會使我們離開藝術的情境中。哲學家康德在他的判斷力批判中提到審美的四契機。其中一項是:『藝術是無目的的何目的性。』這就是告訴我們當我們脫利益的去欣賞藝術,我們就可以感受到藝術的感染力,沐浴在藝術的精華中。如此我們就可以得到審美的快感,而欣賞藝術的目的在無形間就達成了。但是,相反的,若我們不是脫利益的去欣賞藝術,我們便會被旁邊的事物或雜念牽引著,例如看畫卻是看名氣、看價錢等等,使藝術落入俗套了。

藝術是讓人自由的發揮自我的理想,藝術就是『想當然耳』,我們不需要有任何功利的心情就可以沉浸在藝術中。在過去的藝術似乎都是服務於皇宮和貴族,是偉大的高藝術,這種高不可攀的感覺不襟使人對藝術產生了壓迫。到了馬諦斯,他的作畫是純色平塗,其目的就是希望簡單明瞭,馬諦斯曾說:「欣賞藝術就是直接的看他表現什麼,不需要深度的透視,也不需要明暗法,看我的畫就像躺在一張舒適的安樂椅上,是不花腦筋的。」所以,藝術在後現代,或者說第二現代的我們,隨著科技和知識的普及,我們可以隨時的體驗到藝術,只要我們『無質』、『脫利益』,就可以解放在藝術的快感中,藝術不是利,也不是為了達成目的的手段,藝術更不是偉大的形而上論述,因為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而且生活就是藝術。這並不像黑格爾說的藝術最終將走向消亡,而是藝術已經走入人心,藝術是普羅大眾的,只要我們以正確的態度和藝術相處,他就像朋友般的可以帶給我們快樂,並且分擔憂傷。

藝術論述之ㄧ<創作> / 沈昱彤




藝術的領域非常的廣泛,在這次的考試中涵蓋了三個部分:創作、美學和文化研究。首先創作的部分,這學期欣賞的影片『萬世千秋』,是一部關於米開朗基羅的影片,雖然片中主要在描述他繪製西斯汀大教堂頂蓬畫的經過,但是也可以看出他對於雕刻的熱愛與天份。

米開朗基羅不但是一位偉大的雕刻家、畫家和建築家,還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比達文西年幼23歲,卻比達文西晚去世45年,度過了成就卓越且漫長的一生。達文西把藝術視為科學,賦予藝術理性;米開朗基羅則把藝術視為同上帝的創造一樣神聖的個人創造,賦予藝術力量和激情。他擁有過人的精力、雄心勃勃的創作、深邃的思想和無所畏懼的性格,使它成為藝術史上具有浪漫氣質的超越時代的藝術大師。在萬事千秋這部電影中,米開朗基羅ㄧ心認為他的專業在於雕刻,並認為是藝術的勁敵存心要讓他出醜,憤怒之下接受了這個委託,並在教皇的促使下激發了米開朗基羅的潛能,因為米開朗基羅傾心於陵墓的工作,所以在四年後完成了西斯汀大教堂的頂蓬畫,面積之廣大,天頂呈現拱型,上面畫著聖經的故事【創世紀】。米開朗基羅必須搭著高高的鷹架仰天而畫,常常不眠不休甚至用壞自己的眼睛,且每一個圖案都是經過打底,而溼壁畫的工程浩大,可見米開朗基羅的不凡與偉大。

米開朗基羅受到新柏拉圖主義思想的影響,認為人的精神與肉體是相對立的,軀體束縛著人的靈魂,它可望把人體和靈魂從頑固的石頭中解放出來,以滿足她精神上的追求。因此他在雕哥這種平靜的動態中,賦予人的內心緊張和騷動,這就是人的靈魂和肉體無法調和的矛盾,也使的他的雕刻存在著悲劇性。
片中開頭介紹作品中,『大衛像』就是他著名的雕刻作品,大衛像體現出古典美和英雄氣慨,這作品完成時你開朗基羅還不到30歲,已經被認為是當時最傑出的大師之ㄧ了。相對於米開朗基羅想法的雕刻家布朗庫西,他不認為石頭中靜固了人類的靈魂和軀體,而認為我們應該因材施雕,不應該不尊敬石頭。如同他著名的作品『吻』,我們可以看出時頭的質感和有的外型,他只是在石頭上稍作雕琢。在中國霍去病的墳墓外的石雕群,也是因材施雕的展現。

另外,在西斯汀大教堂頂蓬畫最富想像力的ㄧ幅是『創造亞當』,這靈感是由日出時的雲朵而得到的,在這幅畫中米開朗基羅表現了上帝用泥土塑造亞當以後又賦予它新生命的場面,在這裡她凸顯了創造的偉大和神奇,亞當躺在地上充滿了男人應有的健壯美,上帝正要伸出手來將生命灌注於亞當,我們也看到亞當正由沉睡中漸漸疏醒的模樣,這就是把靈魂傳遞給人類的動人時刻,這裡的上帝被描繪成身體壯碩和精神煥發的白髮老人,此形象便成為世世代代人們心目中的上帝。

2008年5月31日 星期六

聖化農民的田園大師─米勒 / 林俊孝


19世紀中期的社會秩序正面臨著貴與賤、富與貧的二元階級對立。以歐土上的強權─「法蘭西斯」為例:1830年屬波旁王朝的查理十世悍然解散國會及頒布了四項非常法令:取締報紙的出版自由、解散新眾議院、修改選舉法「只有繳納高額土地稅者才有被選舉權」、大選於九月進行。以此「四項非常法令」是為「七月革命」的導火線;法案頒布後群眾運動亦有擴大之勢,巴黎人民築起了街壘,同政府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攻占了市政廳,且升起三色革命旗幟。最後在幾團政府軍的倒戈下,戰事起了急遽的轉變,查理十世出逃英國,波旁復辟王朝為之覆滅,七月革命最終取得了勝利。但由於共和派的軟弱無力,使得大資本家竊取了政權;金融家們組織了臨時政府且擁戴了奧爾良公爵─路易腓力為國王,開始了大資本家的統治時期,史稱「七月王朝」。但共和派的稅收政策引起廣大農民的不滿,因而懷念起1793年的憲法,加上當時代贊同雅各賓派的「土地法」,農民把這些成果和拿破崙連結在一起;以為一個名叫拿破崙的人將會把一切失去的福利送還他們,因而成就了拿破崙的姪子路易‧拿破崙的崛起,一時間於1848啟動了「二月革命」,革命暴發後打碎了於維也納會議(1814-1815年)後建立的梅特涅制度(1814-1848年),戰事隨即在歐土各地發酵,但最終各地的起事終未成功。而米勒也正是此一歷史背景下的印像派畫師。

當代普遍為全球所喜愛的藝術流派,可說非「印像派」莫屬,而米勒作品中的「精神性」往往深刻影響著印象派的眾多名家,其中又以梵谷最為推崇。但米勒的影響也不止於此,甚至影響當今許多共產及社會主義國家中的藝術風格;將不起眼的社會小人物,畫的有如偉人一般,且具尊嚴及高潔的感受,無疑的受到了米勒提升農民、勞動者的深刻啟發。

米勒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畫家,早年的他極為貧困,且曾描繪過無數的肖像畫、裸女畫……以維持生計,但卻不如想像中平順,且曾遭顧客以畫像與本人相距甚遠為由,慘遭退件。直至1848年「二月革命」爆發後,米勒的畫風起了急遽的轉變,並於此時逃離戰亂的巴黎前往「巴比松」一地創作,另闢了一塊藝術創作史上獨具特色的自我天地;這些作品與當時代的作品迥然不同,其生命力、原創性獨具,一改原來以神話、歷史、文學為主的創作題材,轉以描繪日常生活中勞動者的形象,於1850年展出的《篩穀者》實為米勒風格的確立,成功的呈現出農民生活真實的一面。但不幸的,米勒的作品於當時代因政治、社會的關係,有著兩極化的評論;即使米勒曾公開澄清他,絕未在作品中加入任何的政治色彩,當時代的評論家往往據其自身「政治立場」妄下斷語;於保守派評論者的眼中,農民是搗亂社會秩序的潛在不定因素,認為米勒的畫粗俗不堪,有製造動亂的危險。另一方面左派評論者則指出,其畫作正傳達出勞動者的偉大與尊嚴。除此一般單就藝術眼光評論的大眾亦有著兩種不同的評論;以《播種者》一畫為例,有人說:「都麼富有詩情畫意的美麗作品呀!」另一派則批評:「這只是一件主題交待不清的隨興之作。」評論差距之大,以此便知一二。此處我們可體會到,藝術配以現實的態度來觀察,實為觀賞者本身的悲哀,因此喪失了一次體驗「美感」的機運。

米勒終其一生,試圖描繪著童年記憶中農村生活的人與事,無疑的正是他創作的主要意圖,可是農村生活的描繪,米勒並非第一人,為何相關於農村生活的描寫,米勒在藝術史上會佔有崇高評價呢?

正因為米勒以其個人情感,配合其堅實的繪畫技巧,使田野中不管是休憩或工作的人們,即使看不清楚他們的面部情感;因為往往是俯向土地,配合其陰影的描繪,使人難以捉摸其真實的情感。配合著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卻能單憑的著他們身體的姿勢、節構,散發出一種「宗教性」的崇高。除此「人本主義」可說是他每件作品的創作元素,直到20世紀七零年代後,對於米勒才得以跳脫以往因政治而導起的兩極化評論,而受到當代大眾的全面肯定。

生活美學 / 林俊孝


現實生活是由緊張、壓力、不滿……種種元素建構而成的,面對著生活也許你我充滿絕望,亦或者無所適從。對於眼前的景物,也鮮少有時間細部地品味,但當你我汲汲營營在追求目標、業績或者課業的同時,你我錯過了多少感動?哪怕是一幅畫、一首曲子、一張照片或者一晃而過的美景。「人之所以異於動物的就是於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這句截自於朱光淺《談美》中的文字,說得真好;你我急切於現實的同時,若少了「美」的體驗,又與動物有何分別呢?此刻,不如放下你手中的要務,好好地聽一首曲子,觀賞一幅畫作,或在每天必通勤的道路上,同以往不曾注意的事物好好地邂逅一番,以此種種將會使你我的心靈世界更為充實。若你仍汲汲營營於現實,你將必須體認;過往不管發生過如何轟轟烈烈的成功及失敗,但這些終將過去,僅有那人們心靈的結晶─藝術品會留下來;此刻不管現實生活上你獲得了多少,他們終將同你離別,但心靈卻是一輩子的,而美正是心靈無疑的「昇華劑」。

消遣是人暫且脫離現實繁瑣的方式,但人們往往本著「現實」的態度進行消遣,哪怕是看新聞、玩遊戲、吃頓飯……,但這些方式對於提升「心靈」是毫無助益的,以此種種僅能是「實用」的意義;實用的態度起於實用的知覺,實用的知覺起於經驗,在你眼中僅認知到飯是喫的、水是喝的,對於生活,僅有那份實用的認知,且以實用的態度來達成你所想的「快感」,而非心靈的「美感」。

「美是何物?」美相對於現實是有距離的,它是孤立且絕緣的。我們無須以現實的道德、法律、法條……來評斷眼前的事物。除此觀察藝術品時,我們無須過份的聯想;僅須以「點、線、面、形、色、質」來探究眼前的景像,以此我們可認知到「美」是何物?它並非那一瞬而來的「快感」,它起於一個可云其實的「直覺」;這直覺起於那孤立且絕緣的影像,且這影像須以「點、線、面、形、色、質」來探究,而非現實的一切附加。也正因其孤立性,使你我獨立於現實之外,以「無所為而為」的態度來探究生活中的「美」,你我也正是心靈中的主宰。

提升「美學生活」,除了就身旁的事物做起;使你我以美的觀點去探究日常周遭的事物,且享受於那永恆的感動,於此你將會感受到生活將不只是生活,且相較於他人,你將會擁有一顆相較於他人更為充實、感性的心。若你還有餘力,不妨注意周遭的表演或者展覽,以更親近的距離去體驗美的感動,近期內有一項極為重要的「美展」,也正是來自於法國─「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都市化及工業化遍佈於周遭,再加上科層制度的極端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更為緊張且疏遠。美是有「距離」的,且人總不滿於現況,對於不同於自身生活上的一切事務,總有著一種「理想化」的好感。米勒;一位聖化農民的藝術大師,他的作品也正能滿足此刻心靈失溫的你,他的描繪主題時常是一般生活當中實不起眼的農民,但透過他純熟的藝術技法及構圖能力,總能提起你對田園生活的感動,也使你我將暫時脫離這繁囂的世界,讓心靈更為昇華。

於此筆者將透過其時代背景的分析,使你更認識這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且透過文字讓你探知他的生平及創作。藝術及文化,不管在世界的各個處於不同文化圈的國家總有其相融的一面,僅管政治上是分離的,文化總有其相互模仿及進化的一面。若論及藝術也正是如此,最後我們將探討米勒對於當今社會亦或者哪一位畫家又有何影響,以此種種將會是我們皆下來所要細細探索的。

2008年5月29日 星期四

藝術文化的多元版圖 / 嚴婉真


文化接觸是人類文明發展所不可避免的現象,就文化融合的正面角度來說,可以使不同地區的文化相互交流,增加對他地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彼此之間相互學習與包容,甚至相互影響,進而改變或是形塑該地原有的文化概念與特色,使本身文化更具現代性與活力,例如拜占庭文化與東方文化接觸頻繁,尤其吸收了伊斯蘭文化的特色,使用嵌磁的方式做裝飾,讓教堂在有光線透入時,呈現出崇高的神聖感。

而當然這種碰撞與協調並不只可以表現在藝術作品上,也可以是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相互影響,或是於觀點的不同處摩擦與激發,米開朗基羅起初堅信自己是位雕刻家而非畫家,排斥勉強自己在西斯汀教堂的天花板上作畫,但若非如此,今日我們恐怕無緣得見在創世紀中人在被創造、初生時的善良與純淨,使得宗教的意涵可以再次被詮釋,繪畫風格的另一種典範也得以被確立。

但是藝術其實並不是高高在上、有所隔閡的東西,最重要的是能夠感受到精神凝聚、忘卻利害得失的「無所為而為」的狀態,由欣賞中產生與自己生活經歷的共鳴,使人不同於一般生物求溫飽的需求,發展出更多的探索與追尋,並且盡力嘗試發展與突破,以實現個人的能力與創造力,以人的靈魂為主旨,讓藝術品能夠承載生命歷程中獨特的感受和想法,因此人性的本質與拉鋸才是藝術品永遠的主題,而非徒具美麗的軀殼。

回到文化的面向來說,當政治、經濟強國挾帶著政治手腕或龐大的經濟資本強行進入他國或影響他國的文化認同,特別在今日由於各地之間的時間、空間屏障逐漸削弱,各地之間交流頻繁的情況下,美國文化與回教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被進入的文化沒有意識到這種入侵的狀況,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覺的當下喪失了自己本身文化的獨特性,或是因為對己的文化強烈的捍衛而使雙方產生對立和衝突,不過多元文化在現今文化異質性或文化豐富度很高的環境中,其實更能加強對固有文化的認知,理性地分析之間的差異,對自身的文化加以發揚光大或保存,也可利用文化的因素拉近與其他民族的距離,就像雖然可能不明白基督教的教義或聖經的內容,卻依然可以對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創作有所感受與啟發,這才是文化異質呈現與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