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9日 星期四

藝術文化的多元版圖 / 嚴婉真


文化接觸是人類文明發展所不可避免的現象,就文化融合的正面角度來說,可以使不同地區的文化相互交流,增加對他地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彼此之間相互學習與包容,甚至相互影響,進而改變或是形塑該地原有的文化概念與特色,使本身文化更具現代性與活力,例如拜占庭文化與東方文化接觸頻繁,尤其吸收了伊斯蘭文化的特色,使用嵌磁的方式做裝飾,讓教堂在有光線透入時,呈現出崇高的神聖感。

而當然這種碰撞與協調並不只可以表現在藝術作品上,也可以是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相互影響,或是於觀點的不同處摩擦與激發,米開朗基羅起初堅信自己是位雕刻家而非畫家,排斥勉強自己在西斯汀教堂的天花板上作畫,但若非如此,今日我們恐怕無緣得見在創世紀中人在被創造、初生時的善良與純淨,使得宗教的意涵可以再次被詮釋,繪畫風格的另一種典範也得以被確立。

但是藝術其實並不是高高在上、有所隔閡的東西,最重要的是能夠感受到精神凝聚、忘卻利害得失的「無所為而為」的狀態,由欣賞中產生與自己生活經歷的共鳴,使人不同於一般生物求溫飽的需求,發展出更多的探索與追尋,並且盡力嘗試發展與突破,以實現個人的能力與創造力,以人的靈魂為主旨,讓藝術品能夠承載生命歷程中獨特的感受和想法,因此人性的本質與拉鋸才是藝術品永遠的主題,而非徒具美麗的軀殼。

回到文化的面向來說,當政治、經濟強國挾帶著政治手腕或龐大的經濟資本強行進入他國或影響他國的文化認同,特別在今日由於各地之間的時間、空間屏障逐漸削弱,各地之間交流頻繁的情況下,美國文化與回教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被進入的文化沒有意識到這種入侵的狀況,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覺的當下喪失了自己本身文化的獨特性,或是因為對己的文化強烈的捍衛而使雙方產生對立和衝突,不過多元文化在現今文化異質性或文化豐富度很高的環境中,其實更能加強對固有文化的認知,理性地分析之間的差異,對自身的文化加以發揚光大或保存,也可利用文化的因素拉近與其他民族的距離,就像雖然可能不明白基督教的教義或聖經的內容,卻依然可以對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創作有所感受與啟發,這才是文化異質呈現與交流的目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