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 蕭如芳


看完「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整個心情被整個灰茫、寒冷的天氣籠罩住,空氣裏似乎能聞到顏料的味道與食物發出的腐臭味,感覺有很多壓抑、不敢顯露的壓抑情緒,藏在胸中難以抒發。

在片中幾個人物間的暗潮洶湧,故事圍繞在荷蘭畫家維梅爾的生活周遭所發生的事情,見到畫家為了生活與勢利粗暴的商人合作,雖然保有作畫的自由卻在某些方面失去了尊嚴,在金錢方面受制於人,畫必須有人買,奢華的生活才能繼續下去。

可見得當時的風氣可能是富人豪奢似乎將畫作能夠呈現熱鬧、色彩鮮明的宴會,就能夠間接的誇耀財富的雄厚,將畫作當成是一種附庸風雅、增加自己排場的財力證明而已,而不是將之視為一種藝術。畫家似乎也把繪畫這種技術、藝術當成勢一種謀生工具,為了使自己的話能夠以好價錢賣出,花了很多的心力、使用昂貴的作畫顏料,來表示自己嘔心瀝血、精心之作,在這樣雙方面各取所需、務求華麗的風氣之下,許多畫家可能除了自己的藝術之外,為了維持上流生活,還必須為他們服務,作這樣的作品。

影片中畫家與僕人Greet之間的曖昧情感在其中流轉,與自己的妻子、岳母、孩子之間的奇妙關係,令人覺得詭譎神秘,種種看不見的情緒藏於其中。當畫家的妻子揭開那幅畫時,鄙惡的叫喊著,喊著Greet必須離開。所有人都為了達成己欲而有著自私的一面,畫家、商人、妻子、岳母,連Greet也是,說著人性的複雜多變,從她身上看到純潔光明的一面,也看到她壓抑自己,就像畫裏描述的,雖秋水剪瞳,彷彿欲言又止,太多的情緒隱藏於其中。

當Greet看到維梅爾的畫時,驚呼一聲:「你看穿我了!」我認為這是很深刻的一個場景。這意味著維梅爾在捕捉她神情之時,也將她的心思攝入其中,畫家用畫筆為畫中人注入生命,讓她鮮活了起來。這也打動了Greet深藏在內不易被人發現的細膩心思,對自己、主人的感情,表露無遺。

看著維梅爾的畫,感覺得出他對光線、色彩的捕捉非常的精妙。影片中他使用暗箱來觀察光暗之間的變化,與Greet對雲的顏色變化觀察的十分細膩,用暗色的顏料打底,再漸層鋪陳、層疊等等便可以道出畫家對光線細微的描寫,使畫面看起來非常的精緻逼真,且畫的布局不大,主題明顯易懂。且去查詢了一下畫家的資料,如片中所說,畫家畫的主題大多以女性為主,鮮少有男性,似乎藉著對女性的描寫使畫作呈現一種寧靜的感受。

反之,另外一位同樣是荷蘭畫家的林布蘭,他的畫整體看起來亮度似乎沒有維梅爾高,背景都是以暗色、黑色為主,但是對於主要人物的處理都打上了高度的光線,使人物都有發光的效果。如他的群像畫〈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從高中的歷史課本上就有看過,裏頭人物的各種不同的表情與動作,彷彿隱含著各種隱喻,呈現出一種懸疑性的戲劇效果。另外他為自己畫了非常多的自畫像,並使用不同材質、不同方式作畫,我覺得林布蘭不僅注意到外在世界包括光線、色彩的變化,還注意到人的內心情感的轉換,並且想藉著創作深入地追尋探討,才會以自己為本,為自己畫了一百多幅的自畫像,透過這些畫作忠實的紀錄了自己心境上的變化,而想要凸顯的是人的內心想法。

兩者各有優點與特色,除了對光影的處理、濃厚的色彩風格、戲劇性的效果表現都很傑出之外,維梅爾的畫作表現出的是一種感性的、寧靜安祥的筆觸,巧妙精緻的處理光線,給人柔和、明亮的感覺,較沒有林布蘭所呈現出的戲劇效果。而林布蘭則藉由背景黑底、褐底,而人物彷彿有光線打在身上,呈現的是戲劇效果,對內心的變化觀察細微,透過畫作傳達各種想表達、想說的話,讓人各自解讀,會有更深層的體會,給我一種較於知性的感受,相對於維梅爾的畫作,維的畫想要呈現的可能就很簡單,不似林布蘭有令人更深一層的思考與感受。

參考資料:
許麗雯《你不可不知道的歐洲藝術》,高談文化,2003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6%AD%E6%A2%85%E7%88%BE&variant=zh-tw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