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內心的安寧 / 林俊孝


十七世紀,一個原處於歐洲邊陲地帶的小國─荷蘭,承繼著西班牙及葡萄牙海權時代而興,擴張著他們全世界的殖民地,其中更包含著今日的紐約及你我腳下的寶土─台灣。不同於伊比利亞的兩大國;本著皇室及貴族的餘威而起,且殖民地的利益往往歸貴族所有,於此人民百姓的生活,可說苦不堪言。於此當時代的作畫,往往根據著貴族的喜好而作,開啟了一個華麗、典雅且繁囂的藝術時期─巴洛克。


此期的荷蘭則不然,他們的海外擴張,本著尼德蘭人民的集體投資,於此創立先進於全世界的股份制及銀行制度.......等,且投資者往往不是貴族,而是打滾於土地上的人民,因此誕生了一批新興「中產階級」;他們不僅帶動著荷蘭的向上,更推動著世界的財金巨輪,僅管當時代戰爭波及著整塊土地最,終於1648年戰勝了歐土的霸權西班牙,建立聯省共和國;為西班牙的日暮及自身的破曉揭開了序幕,一個世界性的大國於此崛起。


藝術發展上也正如同筆者前面所談的,不同於歐土其他各國的皇室、貴族壟斷財金利益,於此荷蘭以集體投資推動著荷蘭的向前,因而藝術得以走向民間,且成為中產階級的興趣及消遣。不單只有中產階級愛畫,一般平民及百姓也拿畫來妝點自己的住家,一時間的推動著荷蘭的藝術發展,且不同於歐土的巴洛克矯飾主義風潮,他們所熱愛的是風俗畫、靜物畫、風景畫和肖像畫;藝術發展之盛,於此便可略知其一二,而本片主角─維梅爾也正是此一時期的畫家。


在藝術史荷蘭藝術家中,維梅爾的名聲僅單單次於林布蘭,但身處17世紀的他,卻為人所不知,甚至也未引起一點點的影響力,直至19世紀才為法國藝術評論家所發掘;維梅爾才得以重新「出土」於世人的眼前。關於他的一切包括:他曾與哪位老師進行學習?他是如何研習繪畫的?甚至連他的技法、創作意圖也不甚清楚。而於此片中的拍攝,應實為後世的想像,但其劇情安排及場景補捉,可說都符合維梅爾作品所給人的感受;一種恬適、乾淨、舒爽、神祕的暢然感。且他作畫總是充滿著謎,生前的他僅留下30幾件作品予後世,且比對他死後早期的拍賣內容,可以推測散失量應該相當的少。然而為什麼留下的作品會如此的少呢?影片中似乎偏向他對作品的堅持及其作畫方式非常耗時費力,除此也有他可能因為經營旅館而少有時間作畫之說。


於《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影片中出現一台相當有趣的機器─描畫鏡(camera obscura),也正是維梅爾為精確的抓準光線效果而用的。(其他尚有他是為了構圖或設計之說,但應當不是)雖然此片有著種種出於想像,但也因為這份想像讓這一幅有「北方蒙娜麗莎」之稱的作品得以重新以一種故事的面貌耀然於大眾的眼前。除此對於他貧困的生活,我有著特別映像深刻,根據記錄維梅爾與他妻子卡塔利娜的婚姻似乎起初並沒有讓他們的家族所看好;他們分屬著不同宗教的家庭(維:新教、卡塔利娜:天主教),然而最終歷經總總波折也總算始兩人得以步入紅毯,但貧困的生活卻緊接而來;據記載他們生了很多的孩子,且在維梅爾死去後留下了11個孩子,影片中對於此一事實也有著深刻的描繪,其中對其所面對的經濟問題也有著詳盡的拍攝。影片中令我感動的,莫非就是再完成畫作期間所發生的總總,包括富商的私意及畫者與妻子間的互動,與女孩為了使畫作得以完成所貢獻的總總,這幅畫也在這份渲染下令我為之著迷。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單色的背景中,女孩表情溫婉、光輝,且在珍珠的妝點下,女性的溫柔更顯明白。除此在作者巧妙的畫面安排下,以一道來自左上角的光打於女孩的面頰且背景色黑的手法,予人一種超越時空的感受。再配上女孩微婉的側看,似乎有一種「一別難再相見」的感觸湧上心頭。除此女子頭上有著濃濃東方味的頭巾,予人滿溢的神秘感。其中輪廓線雖滑順,卻故意畫的糢糊,反倒女孩的嘴唇以粉紅色的細微點來強調,且予人少女清純且嬌嫩的感受,於此總總實為一幅令人印像深刻的作品,更不失其「北方蒙娜麗莎」的稱號。

《倒牛奶的女僕》
畫面中以維梅爾所擅長的單向光源來描寫著一位正在倒牛奶的廚婦,且其微妙的光影漸層感由窗邊到牆的另一邊,且掛於牆上的日用品與桌上的東西無不反映著陽光的照耀,其細微的觀查及描繪實為當時代無人所及的!其中的窗子有著濃厚的斑駁感且有一片玻璃還破了;於此似乎暗示著這位廚婦的家庭狀況,再配上後方那沾污的牆面、地上的凌亂……皆描寫的十分細微。他的作品中雖看似僅是靜物的描寫卻也意含無限,其後方那小小的暖爐是否象徵著廚婦內心溫存且細心的執行著他的工作亦或者期待著接下來的早餐時光。此時廚婦正寧靜且專注的倒著手中的牛奶,且牛奶透過光的反射更顯可口、溫暖,於此僅感受到無限的安寧及舒暢,彷彿忘卻了內心的壓力及不愉快。這正是當時代維梅爾的複製畫受歡迎的原因吧!畫中正反映出當時代下不同於其他歐土國家的巴洛克內含;當時代下荷蘭的愛畫者內心世界與今日的資本主義下的人們相近,於當時代中產階級面對著變化多端的金融體系及生活壓力,因而對風景、農村生活、風俗……等主題充滿著嚮往,因此維梅爾的畫作也正體現出這般嚮往,因而300多年後的今天備受現代人所喜愛;於此現象中人性實有其相似之處,且體現出「人總不滿於現況」的意義(農人羨士人,士人亦羨農民的田園生活)。

林布蘭;同於維梅爾為荷蘭的知名畫師,為荷蘭史上巴洛克的寫實大師;寫實主義不管在哪個時代總擁有著廣大的群眾基礎,且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寫實往往成為藝術主流,但值得反省的;過於的寫實,往往將藝術品及人們現實生活拉的太近,因而容易產生「快感」而非藝術本身所產生的「美感」。林布蘭也正是如此,於當時代的他已獲得大眾的支持且名流青史,更是尼德蘭人們的民族驕傲。其中他對光與影的極至表現,直至今日仍是寫實主義系統中的崇高標準。


相較於維梅爾的簡單、明快與溫暖感,林布蘭對燈光的掌控總予人一種刻意的感受(以《夜警》為例),正因此份刻意,予人一種「戲劇化」的感受。其中他的肖像畫是多且精美的,且往往予人濃厚的豐富感與生動感,亦不同於維梅爾的「小版面作畫」林布蘭的作品往往是「巨幅」且震憾人心的作品,但也許過於的真實、華麗感與濃濃的刻意性。對筆者而言林布蘭的作品,往往是「一時」的衝擊,而難有像維梅爾的作品,一種值得讓人一再品味的感受。也正因其簡單、明快、溫暖及對光影的細微補捉,往往予人深刻的嚮往,且使筆者彷彿脫離了現實世界的繁囂,追尋著內心的安寧。筆者想以上總總是林布蘭難以給我的感受,卻是維梅爾所能給我的,我想這正是以這兩位畫家來說,我獨衷維梅爾的原因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