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藝術創作,在觀賞過<羅丹與卡蜜兒>後,我對他有更深入的體認。在影片中,我看見卡蜜兒對藝術的執著,無論家人的反對及當時輿論的壓力,他不顧依竊追求心目中的理想-創作出一件件感動又備具震撼力的作品,並與羅丹齊力並進,追求超越自己的最大成就。然而,這卻帶來卡蜜兒來年的不順遂。藝術家,意或是雕刻家太過執著於自己的創作,太過堅持自己的想法,幾乎不能聽見別人的意見或評論,往往造成藝術家ㄧ生的悲哀。大多藝術加總是在世時默默無名,窮途潦倒,落得無家可住,無東西可食的下場。因為他們太過沉浸在藝術的殿堂裡,不過也因為他們的執著與努力,使我們在後來能欣賞不可ㄧ世的曠世鉅作。如果卡蜜兒能夠當時接受別人的援助,或許現在的鉅作能夠多了好幾件。羅丹因為設想周到,使當時他在世時就已成名,這對藝術家來說或許是ㄧ項值得驕傲的肯定吧!每個藝術家創作的目的都不同,我們無法評判這是好是壞,只能看出這些人的執著與熱情。天份需要被挖掘,很慶幸,羅丹和卡蜜兒沒有辜負和埋沒自己的才華,可惜的是,他們無法發揮自己最大的才能來發表作品公諸於世。
我對藝術有更多不同的視野及感受。對於「距離」,對藝術來說,有存在的必要性。如果對於ㄧ件事物產生太過貼近的關係,我想,那不會產生美感。舉例來說,如果偶爾去山上運動,我們可以看見美麗的森林,濛濛的薄霧,及舒適的溫度環境,對這一切來說,都很美好。然而,對山上的居民來說,山路的難行,潮濕的霧氣,還有不便利的交通,都與他們的生活環環相扣。整天都在美麗的森林裡,久而久之,美麗也不再美麗。由此可知,在不同的距離下體會或欣賞同一件事物會產生不同的美感。再舉<談美>一文中為例-"對古松的態度",對一個登山者,他可以欣賞古松的絕美姿態;對一個伐木業者,他無法忍受古松的年老及崎嶇。因為對不同角色,一件事物產生不同的美感及功能。由此可知,距離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來看待作品或藝術。「藝術都是主觀的,都是作者感情的流露,但是一定要經過幾分客觀化……」我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如果所有的人的作品都稱為曠世鉅作,那他們有什麼不同的地方?當我們看待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因為一時的「衝動」而認定他的美與否。如果往後再回首過去,我們對那幅作品、那項藝術不一定會有ㄧ樣的看法。所以,一件作品一項藝術的成就不僅需要作者的主觀型態,也要添入幾分其他的客觀因素。
在巴洛克時代,我覺得那是一段充滿著光與熱的珍珠和寶石的一段黃金歲月。這一類藝術風格多半用光和熱交織完成,內容多半和皇室貴族有關,這是因為和當時的歐洲帝國有關。當時的皇室貴族喜愛繁華富麗、冠冕堂皇的景象,於是藝術家便也開始朝向這種風格發展-無窮、對比。例如著名藝術家-卡拉瓦喬,以「燃燒光感」為著名,他多半描繪貴族的富麗、奢侈的生活,而且著重重點式的光感,將光原著重在ㄧ重點位置。相較於卡拉瓦喬,魯本斯著重多元光感,每位角色在畫中都發光發亮,似乎都佔據著各個重要的角色。其內容以中產階級為主斯乎在位中產階級的弱勢發聲,也呼應了巴洛克時期的誇張、透視、無窮、不安及強烈對比。巴洛克藝術造就了不可小看的豐富性和塑造性,使我更了解及驚奇巴洛克風格的成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