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打開你的抽屜 / 張愔媃


請打開你的抽屜,並帶著二十一世紀的審美觀,乘著時間機穿過時間長廊,和十九世紀的羅丹及巴洛克風格撞擊出新的火花。

觀賞過《羅丹與卡蜜兒》後,從羅丹及卡蜜兒對藝術的態度,重新品嚐對藝術的滋味,突破以往單就雕刻品的外在形象所傳達的感官經驗,而能更進一步去體會雕刻者投注於其作品的情感和故事。

影片中有幾幕帶來深刻的印象,羅丹在設計〈地獄門〉時,因為卡蜜兒的一個小動作而靈感乍現,讓我認識到藝術家的作品何以可貴,何以流傳後事而仍能被歌頌、欣賞,因為藝術家別於常人的敏銳觀察力和感受力,所以能夠捕捉到瞬間的感動,而鑄造了永恆。還有,卡蜜兒的努力不懈,拋開女性身分的包袱,堅持自己的夢想勇往直前。我想,藝術家除了天份,也還需要一些不服輸,帶著一股我就是要創作的傻勁吧!而卡蜜兒在歷經感情的甜蜜及創傷時期,一度暫停了創作,但在迷失自我的這期間,終究回到雕刻這一條路來,在雕刻裡重拾自我。很多的挫折困難,也只有回到自己,不逃避、正視它、面對它,和自己對話後,繼續與自我和平相處。

認識羅丹,認識對美的感受,用手、用臉,用最敏感的肌膚,傳達溫度到創作裡,賦予它生命,這份視如己出的珍惜也同時傳遞到觀賞者的心裡。美是主觀的,美是視覺的,雖說美並非客觀的感受,但是美的感受必定要有心靈的交流,用心去感受。就像不同的三人來看古松,商人重視的是商業利益,植物學家重視的是根莖葉等生物現象,而畫家重視的可能是空間,松的姿態。一樣的一株古松,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都是取決於觀看者的心境、立場和態度。莊子:「無用之大用。」事物的本身就是最美的存在,不需要外在的定義。其實一切事物都無關美醜好壞,這些都是人的主觀意識用語言所建構而來。所以要體會美,就要先打破主觀、先入為主的成見,需要一些客觀的態度去感受別於講求現實應用社會的的美,暫時將自己抽離,再用心去碰撞和作者的頻率。距離的美感,藉由距離所形成的時空,跳脫出平時的成見去欣賞萬事萬物的美,就如同文學創作一般,古詩、現代詩的隱晦、暗喻,不在字面上說清楚講明白,而以它物觸類旁通,都是要為藝術創作帶來一些距離。在幾分客觀下,因某些相同的時空背景,與作品產生了連結與感動。所以距離是要有的,卻不能天馬行空、天外飛來一筆,畢竟藝術和現實是一體兩面,在現實生活裡,藝術幫我們找了一個出口。

十九世紀的壓軸,華麗的舞台戲劇性-巴洛克風格,巴洛克給人的印象莫過華麗、誇張和戲劇性的舞台效果。藉由畫作和雕刻品的介紹,而有更具體的感受。大衛的雕刻作品,扭動的身軀,姿態多變,都不同於早期羅馬式的創作。這個時期對於光的捕捉,運用的更加廣泛,用人造光塑造出舞台感和生動的戲劇效果,例如林布蘭〈夜巡〉,將光源聚焦在夜巡者的臉上,整幅畫作更顯深刻。另外,巴洛克亦強調律動感和華麗的裝飾,貝尼尼的雕刻更令人讚嘆,衣服的皺褶處理,彷彿風一吹又是另一種面貌,而其造型也多呈現螺旋型的設計。巴洛克時期的創作,華麗的舞台效果在視覺上的確是一大享受,卻也因此遭人詬病,其誇大有餘而內涵不足,但我想在此時代氛圍下,藝術風格的突破仍是不可抹滅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