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卡索的一生中,可以切割為很多時期,藍色時期、粉紅時期、戰爭時期……,展現出每段經歷過的環境歲月,甚至是每個戀愛的不同女人,或者換個方式我們也可以這麼說,正是每個女人決定了畢卡索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創作的風格。
他生命裡每一個女人的出現,都像是一朵盛開的玫瑰一般,那麼的美麗又充滿光和色彩,迅速而燦爛的綻放著,帶給畢卡索不斷躍動的靈感,於是,畢卡索的畫布上出現了美麗繽紛的顏色線條,將他的成就堆到了巔峰,只可惜每段愛情都像是加了保存期限,玫瑰枯萎後,就再也留不住畢卡索的青睞,這也是為什麼比畢卡索的畫風總是這麼多變,有安定,有大膽,有憂鬱也有明亮,像風一樣讓人抓不透他下一步的方向。他的忘情,就是這麼樣的一種殘酷,卻又聰明而天才,女人、朋友、子女孫輩在他面前,也只能俯首稱臣,再平凡的物品和人物,一經他的巧思和畫筆揮灑,就有了不平凡的展露,然而,每個畫中主角對畢卡索而言,都只是繪畫的工具,讓他盡情擠壓出美麗的色彩,盡情毀滅,真正能他去關心的,永遠只有作品與自己,我們卻不能否定這樣的他帶來的成就,以及為後來的博物館,留下多少不朽的曠世佳作。
《亞維濃的少女們》,在平面上展現三度空間的表現,被稱是立體派的開端,我們亦可以由他這個作品裡,看出另一份徵兆---他的創作來源,畢卡索的主題總離不開想像與情慾,這也是他的生活,充斥著一個又一個的女人,如同羅丹的裸體雕刻,刻出的不只是線條和美,也刻出了卡蜜兒的影子。兩位名垂千古的大師都在愛情上找到了靈感,像卡蜜兒之於羅丹,像法蘭西斯之於畢卡索,在女人的滋潤下使藝術更趨完美。卡蜜兒在與羅丹過度的15年裡,扮演著情人、模特兒、亦是成就他成功的得力助手,而法蘭西斯則像是家人或是主人身邊的寵物,默默得伴隨畢卡索左右,讓他的毀滅性的愛火占據了她的全部,是那麼柔情卻又不可或缺的角色,於是,卡蜜兒和法蘭西斯的出走就成了一種難耐的痛苦,在他們的生命中留下抹滅不了的印記,但,他們終究還是站起來了,生命中另一份更重要的部分在呼喚他們---藝術,那是他們從未放棄過的,只是在創傷後換個型式重新出發。就連卡蜜兒和法蘭西斯的離開都成了羅丹和畢卡索畫風改變的催化劑,一直到感情的最後,她們還是為心愛的另一半留下了些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