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9日 星期四

美與藝術創作 / 葉玫麟


「美」其實是很主觀的。由於對與「美」的認知不同,理所當然的會影響到藝術家的創作。如同朱光潛在《談美》一書中所提到的,「美」的主觀是必須放棄「實用」的價值判斷的。易言之,我們在談論一件物品是否是具備「美」時,我們必須要忘記他的實際功用,而單單純純的從欣賞的角度去面對它,方能夠體會「美」。但即便如此,「美」仍然脫離不了主觀的價值判斷,每個人對於「美」的看法和定義其實都是不相同的,而現今我們對於「美」的標準,則其實是以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範圍作為它的判斷準則。

上述當然可以既用於一般事物也可以用於對於藝術創作的判斷。我個人認為在藝術的領域裡,其實對於「美」的判斷和要求是更高但也是更微妙的。倒底什麼是美?時至今日,藝術創作(當然也包含視覺創作)中所謂的「像不像」其實已經不是創作品中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了。這麼說並不是指諸如文藝復興時代的大師們對於真實和正確描繪的追求是沒有價值的,相反的,正是因為對於「形似」的追求已然達到一個相當的高度,才能夠導致今日藝術創作價值的轉變。以今日我們對於不管是視覺創作、音樂創作等創作品中,我們所重視的是創作品能不能夠表達作者想要表達的、表現的意義和情感。要表現出如同真實物體一般的創作其實對於現今的技術而言已經太過容易,以致我們和創作者們轉而去追求更內在的事物,即作品中的精神和作者個人情感裡面的抒發,而技巧的具備則已然變成了基本條件。

每個時代所追求的「美」其實也都是不一樣的。以「巴洛克」為例,它的藝術風格可說是華麗的。相較於古典主義,「巴洛克」在表現上則是更加的繁複並且帶有誇飾的意味在,較喜愛在畫作中強調動感和光影的明暗變化。卡拉瓦喬可以說是巴洛克風格早期的代表,其作品中還留有一些文藝復興的色彩,畫面的構成也較為安祥、和平,主題也仍然以聖經的故事為主,而畫作中出現了不太強烈的動態感,他的另一個特色則是擅長運用光影,使畫面有如五台一般的戲劇效果,而非如文藝復興時期的穩定和靜態。魯本斯的畫作中則處處呈現動感,以互相纏繞的S型構圖以追求情感的抒發和表達,而這種構圖法也改變了文藝復興時期對於穩定構圖的追求。林布蘭則是延續了卡拉瓦喬對於光影的運用,他善用了光影來描繪和提點畫面的重點部份,而其為數眾多的自畫像也是他的另一特色。整體而言,我們所看到的巴洛克的風格是略為繁複和誇張的,正如「巴洛克」的原文的原意所指的是「大而不當的珍珠」,雖然一開始是有貶抑的意味在,但也是可以看出巴洛克這個風格在當時而言,是相當不同於原本以存的藝術風格,是較誇張的一種表現。此外,巴洛克在題材的選擇上已不同於中古世紀也不同於文藝復興時代,而是開始描繪一般的貴族、平民、商人,並且想要藉由描繪更巨大的場景、更加不平衡、慘烈的戰況來求藝術的表達。但是並不能說巴洛克風格就是個完全脫離過去的影響,是一個跳脫出來的風格,巴洛克時期的畫家們依然沿用了古典主義使用褐色打底的習慣,使畫面常常是呈現褐色調。但是他們卻又加上了突出的光影表現,使畫面不再是靜止的、安定的,而是如同舞台一般可以讓觀者看到故事的運行。突破了文藝復興時期過於理性的禁錮,畫家們找到了表現情感的新的方式。

所以在欣賞一件藝術品時,當然是可以「純粹的」只欣賞它,但在欣賞之中,除了要試著去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之外,對於時代背景、作者甚至是作畫理論的了解,其實都是有助於觀者能夠對於作品有更深一層的體會,為什麼作者要這樣做?為什麼要這樣子表現?其實了解了其他的相關背景之後,對於「美」的欣賞,其實是可以更深入的。

此外,藝術創作和藝術家的心理層面可說是息息相關的。而藝術作品的表達,則和藝術家、創作者所認定的「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以《羅丹與卡蜜兒》這部電影為例,一開始卡蜜兒的精神狀態很穩定,於是可以創作出「腳」那樣子安祥、優美的作品。在和羅丹熱戀後,卡蜜兒的作品也改變了雖然在風格上和羅丹略為相近,但是卡蜜兒對於創作上的熱情也充分的反應在作品上。同樣的在卡蜜兒和羅丹的感情開始面臨了問題之後,反映在她作品上和她的情緒上是激動的、是不安定的甚至是混亂的。從這裡可以看出,其實作品是在某些程度上是等同於作者本人的。我覺得其實這個是很微妙的,不要說是畫作,其實音樂也是無論是作曲的音樂家或是演奏出來的音樂家,甚至是一般流行音樂的作詞曲人以及歌手,在他們的呈現中,都是可以感受到有著不同的情緒和不同的故事。回到正題,雖說這部片是以偏向卡蜜兒的立場拍攝的,但卻還是可以從電影中觀察創作者、創作者的心態和作品這三這者關連。上面提到了羅丹對於卡蜜兒的影響,但羅丹其實也是受到卡蜜兒的影響,影片中不斷強調卡蜜兒是羅丹的靈感,或許這視為一種創作力互相的吸引,才能是會互相吸引的。或許這種吸引力造就了卡蜜兒但是同時也是毀了她的主因,因為在她對於羅丹開始產生了不信任之後,她的作品呈現出了她內心的痛苦,她不願意接受羅丹的幫助,卻也把自己侷限在自己的世界中。

我一直認為,藝術家(或說創作者)都是在追求他們自己所認定的「美」,嘗試著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表達他們想要表達的。有人說,藝術家如果越是痛苦卻越能夠有好的作品,我想這句話其實是一些事實的表面。歷史上有太多的例子可以看到,許許多多在生活上、事業上不得志的藝術家,往往將他們對於人生的不滿、愿對、希望以及期待,再投射回他們的作品上,以致於他們的作品中有著濃烈的情感和表現,或許無法見容於當時,但是「美」卻總是不會被埋沒。每個時代所欣賞的「美」式不同的,每個人所能夠欣賞的「美」也是不同的,那是因為我們對於作品所能夠引起的共鳴和投射的情感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在欣賞藝術創作的同時,對於那些無法在第一眼引起共鳴的作品,不妨多去試著體會一些,或許可以欣賞到不同的美感,或許可以得到更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