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看完”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部影片之後.覺得女主角真的很美.彷彿從畫裡重現一樣.但同樣也很能深刻了解到當時歐洲身為僕人的命運是多麼的卑微.整部劇情之中.我覺得最深刻的部分就是維梅爾幫葛莉特作畫.穿耳洞的時候了.其實我覺得維梅爾對葛莉特應該是有愛情存在的.只是礙於階級.經濟狀況.現實的妻小等等.兩人註定無法在一起.在偷拿耳環那一幕.足以證明維梅爾在心裡是比起他的老婆更重視葛莉特的.而且我也相信他自己也知道與老婆的關係已不若以往的濃烈.可說是貌合神離.而維梅爾的老婆當然同樣的也了解到.自己已經不再受到老公的寵愛.因此看到自己的老公為一個比他更加年輕貌美的僕人作畫.甚至還不惜偷拿自己最心愛的珍珠耳環.心裡的嫉妒自然全部湧現出來.當然.我想葛莉特最後必然是一個最大的犧牲者吧.他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自己的行為.只能任憑主人的決定.最後離開了維梅爾的宅邸.到這裡的結局的確令人感到無奈…不過.也因為這樣造就了一幅巨作.可以讓身為後世的我們有機會來觀賞.應該也是一種好事吧?其他部分還有像是維梅爾問葛莉特”雲是什麼顏色?”葛莉特起先只說出了白色.但是後來.好像啟發了什麼一樣.他看見了雲因為光的變化.而可以自由自在的呈現多種不同的面貌.可以是各種顏色.這一幕.我覺得從維梅爾的眼神裡.好像透露出只有葛莉特才是一個真正能了解他.欣賞他繪畫風格跟理念的人.應該就是從這裡開始.他們兩個之間的關係才更加密切的.而其他就如小女孩的告密.富有者的強行占有慾.這些幾乎都是再再的凸顯出身為當時的僕人.地位有多麼的低下的鐵證.
2.從網路及影片上.我對於巴洛克時期的荷蘭.大致上了解了一些.約略在17世紀開始荷蘭巴洛克藝術.最重要的當屬繪畫了.其次是雕塑.因為他們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而建立國家.繪畫等藝術的創作也不再依靠宗教或王室.回到了平凡的生活上.多了很多人像.風俗或是靜物的作品.
3.對於林布蘭.我看了他的幾幅作品.覺得他非常重視人性的本質.從他很多幅的”自畫像”中.發現每一幅都有很不同的變化.像是材質.樣貌.表情等.也許是想做出代表不同時期的心境.而且感覺情感非常的強烈.另外有一幅我覺得很有意思.就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這幅畫中每個人都好像扮演一個很稱職的角色.表情也都很不一樣.像是實習生的好奇.喜悅.害怕.但是我認為最經典的是醫生的表情.他好像很有自信的下刀.彷彿想藉由這把刀看穿人的內在跟外在一樣.這跟當時荷蘭崇尚理性的價值觀很有關聯.因此我在他的幾個作品裡.對這幅畫印象最深
4.至於維梅爾.說起來真的很剛好.我對於”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從高中就一直很有興趣.覺得這幅畫非常的吸引我的目光.但是都沒有機會認識這名畫家.這次看了這部影片.真的是很高興.這幅畫的感覺.我一直覺得很有異國的風味呢.不是像歐洲的.像是….地中海東岸的國家?那種有著特別民俗氣息的感覺.我之前就有寫到過對於西亞文化的神秘感很有興趣.這幅畫就令我有那種感覺.而且我覺得畫中那名女子的眼神.好像在訴說著什麼一樣.似乎像是想要呼喚著身後的誰.但是又好像只是看著身後的遠方.不發一語…還有在真珠那個部分.光線的感覺我覺得真的是很恰如其分.尤其是畫出反射光的感覺.完全不失真.的確是很令我佩服.而我看到的作品其他還有一幅是”讀信的藍衣少婦”.我覺得這部作品光線控制的很柔和.有種很舒服的感覺.而且少婦讀信的樣子雖然很普通.但是畫出來卻非常真實.好像非常專注的在看著那封信的內容.這點似乎也跟荷蘭巴洛克以平民當題材是有相互呼應的
5.其實這兩位畫家當時都是舉債度日來作畫.而且兩者作品都沒有在生前受到眾人的矚目.林布蘭甚至最後死於貧窮.直到幾個世紀之後他的作品才被大家發現.然後珍藏.維梅爾跟林布蘭相比起來是好多了.但是當時生活環境艱困.維梅爾當然也免不了背債過生活.在電影裡就有看到.甚至連作畫所需要的顏料.都得要拿東西典當或是記帳.而且連他的兒子生病了.都沒有足夠的現金買藥.只能記帳.所以也不難以理解.為什麼他的妻子.及妻子的母親多麼熱切的希望新作品的誕生了.唯有更多的新作品.才能吸引有財富的財主們購買.如此一來他們的生活也可以得到紓解.而那些財大氣粗的金主們.便以此為籌碼.予取予求.身為被動者的他們也只能完全的配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一種身為藝術家的悲哀吧…
2.從網路及影片上.我對於巴洛克時期的荷蘭.大致上了解了一些.約略在17世紀開始荷蘭巴洛克藝術.最重要的當屬繪畫了.其次是雕塑.因為他們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而建立國家.繪畫等藝術的創作也不再依靠宗教或王室.回到了平凡的生活上.多了很多人像.風俗或是靜物的作品.
3.對於林布蘭.我看了他的幾幅作品.覺得他非常重視人性的本質.從他很多幅的”自畫像”中.發現每一幅都有很不同的變化.像是材質.樣貌.表情等.也許是想做出代表不同時期的心境.而且感覺情感非常的強烈.另外有一幅我覺得很有意思.就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這幅畫中每個人都好像扮演一個很稱職的角色.表情也都很不一樣.像是實習生的好奇.喜悅.害怕.但是我認為最經典的是醫生的表情.他好像很有自信的下刀.彷彿想藉由這把刀看穿人的內在跟外在一樣.這跟當時荷蘭崇尚理性的價值觀很有關聯.因此我在他的幾個作品裡.對這幅畫印象最深
4.至於維梅爾.說起來真的很剛好.我對於”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從高中就一直很有興趣.覺得這幅畫非常的吸引我的目光.但是都沒有機會認識這名畫家.這次看了這部影片.真的是很高興.這幅畫的感覺.我一直覺得很有異國的風味呢.不是像歐洲的.像是….地中海東岸的國家?那種有著特別民俗氣息的感覺.我之前就有寫到過對於西亞文化的神秘感很有興趣.這幅畫就令我有那種感覺.而且我覺得畫中那名女子的眼神.好像在訴說著什麼一樣.似乎像是想要呼喚著身後的誰.但是又好像只是看著身後的遠方.不發一語…還有在真珠那個部分.光線的感覺我覺得真的是很恰如其分.尤其是畫出反射光的感覺.完全不失真.的確是很令我佩服.而我看到的作品其他還有一幅是”讀信的藍衣少婦”.我覺得這部作品光線控制的很柔和.有種很舒服的感覺.而且少婦讀信的樣子雖然很普通.但是畫出來卻非常真實.好像非常專注的在看著那封信的內容.這點似乎也跟荷蘭巴洛克以平民當題材是有相互呼應的
5.其實這兩位畫家當時都是舉債度日來作畫.而且兩者作品都沒有在生前受到眾人的矚目.林布蘭甚至最後死於貧窮.直到幾個世紀之後他的作品才被大家發現.然後珍藏.維梅爾跟林布蘭相比起來是好多了.但是當時生活環境艱困.維梅爾當然也免不了背債過生活.在電影裡就有看到.甚至連作畫所需要的顏料.都得要拿東西典當或是記帳.而且連他的兒子生病了.都沒有足夠的現金買藥.只能記帳.所以也不難以理解.為什麼他的妻子.及妻子的母親多麼熱切的希望新作品的誕生了.唯有更多的新作品.才能吸引有財富的財主們購買.如此一來他們的生活也可以得到紓解.而那些財大氣粗的金主們.便以此為籌碼.予取予求.身為被動者的他們也只能完全的配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一種身為藝術家的悲哀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