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畢卡索的印象在看電影前一直是很模糊的,要我說頂多只能想到他那些看起來由許多不相關的物件組合而成的畫。但在看完忘情畢卡索後我才發現,以前那些對我看似無意義的畫許多都是由他生活周遭發生的事物記錄而來,尤其是在他身邊從來沒有一刻停止、不同女人的陪伴更是他創作靈感的來源,他歇斯底里的舞蹈家前妻用鮮豔的紅色來描繪出她的模樣,在抽象中又帶著些許的`真實。除此之外,畢卡索的畫雖然如我前述的是從他本身經歷的一些事情而來的,但卻又在他的畫中讓人感到些許的由旁觀者的角度來描寫這些經過,就像電影裡法蘭西絲跟他瘋狂的前妻爭吵打架那一幕,他僅只在旁邊自顧自的畫畫卻不插手干預兩個女人之間,明明爭吵的大部分原因來自於他,但確在一旁旁觀。這讓我想起了朱光潛曾提到的藝術要用客觀的距離來成就,若不是畢卡索的畫每每都是客觀的去畫出,跳脫了自己該擁有的許多強烈的主觀感受,我想畢卡索的畫必定不會如此的多產,因為當他深深的涉入每一段故事的同時,他必定又會錯過另一個畫畫的好時機。
在羅丹與卡蜜兒和畢卡索與法蘭西絲之間,膚淺的看到的或許只是兩個男人對於自己的感情的沒辦法從一而終,但再深入一點探究,我發現卡蜜兒與法蘭西絲會和羅丹與畢卡索開始有瓜葛一切都是從自己本身對藝術的狂熱進而愛上那男人。但卡蜜兒與羅丹之間感覺到的是彼此間的立場是對等的,因為卡蜜兒本身就有自己的想法、對雕刻也是本來就有那天賦在,因此對於創作這件事,是不太需要羅丹來指導,彼此間相輔相乘造就了中期的許多可以窺見彼此間深刻的愛的作品。但法蘭西絲跟畢卡所之間,感覺的到的是法蘭西絲的創作每每需要畢卡索來指點,缺乏了自己的想法,像是變成了畢卡索的附屬品一般,因此在兩人相處的地位上法蘭西絲也因此而矮了畢卡索一大截,但當法蘭西絲離開畢卡索後有了自己的個性,畢卡索反而對她難以忘懷!在兩個藝術家與他們的女人之間,我看見了因為彼此間才華的差異而造就了不一樣的結局。
在羅丹與卡蜜兒和畢卡索與法蘭西絲之間,膚淺的看到的或許只是兩個男人對於自己的感情的沒辦法從一而終,但再深入一點探究,我發現卡蜜兒與法蘭西絲會和羅丹與畢卡索開始有瓜葛一切都是從自己本身對藝術的狂熱進而愛上那男人。但卡蜜兒與羅丹之間感覺到的是彼此間的立場是對等的,因為卡蜜兒本身就有自己的想法、對雕刻也是本來就有那天賦在,因此對於創作這件事,是不太需要羅丹來指導,彼此間相輔相乘造就了中期的許多可以窺見彼此間深刻的愛的作品。但法蘭西絲跟畢卡所之間,感覺的到的是法蘭西絲的創作每每需要畢卡索來指點,缺乏了自己的想法,像是變成了畢卡索的附屬品一般,因此在兩人相處的地位上法蘭西絲也因此而矮了畢卡索一大截,但當法蘭西絲離開畢卡索後有了自己的個性,畢卡索反而對她難以忘懷!在兩個藝術家與他們的女人之間,我看見了因為彼此間才華的差異而造就了不一樣的結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