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 / 蔡勇志


在這部電影中並沒有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或者該這麼說讓我印象深刻的畫面太多了!無法讓我一一細數。我一回到宿舍上網得知這部電影的導演是彼得韋伯(Peter Webber),唯美如畫的電影鏡頭,是這他最成功的地方。每一個鏡頭的角度,人物的表情、動作,光線的安排,都很漂亮,讓這部電影宛如由無數張維梅爾的畫作製成。果然該影片曾榮獲第76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藝術指導提名。後來又得知本片導演彼得·韋伯是英國人,第一次參與電影是在一個哥們兒拍的女同性戀短片中當剪輯,後來導演過幾部電視片,本片是他第一次拍大電影,用瑰麗影像再現三百年前的荷蘭小鎮。不過也由於畫面的絢麗,掩蓋的這部電影的故事性,所以這一整部電影看完,對我只有視覺上的衝擊,沒有撼動內心的感覺。我只能記住一些美麗的定格,並不能很明確的指出"印象最深刻的部份"。

『十七世紀為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對整個西方美術的發展,產生意義深遠的影響。由於革命的勝利,使荷蘭的畫家懷著民族的自豪感。他們擺脫了西班牙統治時期對宮廷貴族和天主教會的依附,繪畫不再依附宗教,也不再依附宮廷,而是回到人的生活,並且歌頌生活。畫家們開始為新興的市民階級服務,他們描繪自然風景,描繪市民肖像,也描繪人所擁有的物質。』

林布蘭是十七世紀荷蘭畫派最典型的巴洛克畫家,他最關心的主題是「人」,他曾研究各式各樣的人物,男女老幼,快樂痛苦生病疲勞的形象都有,其中又以自畫像最多。我再網路上找了一些他的畫,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夜巡、河邊洗澡的韓德瑞克、自畫像~等。

維梅爾的繪畫生涯開始得稍晚一些,他沒有經歷過大起大落的生命歷程,也不迷戀於光所能產生的眩目效果與強烈對比。維梅爾的作品有很多是在描繪舒適,安閒的中產階級家庭生活,表現周圍熟悉的婦女,因此他的作品特點是不以情節引人入勝,而是藉由一種抒情情調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我看過的有軍人與微笑的女郎、讀信的藍衣少婦、在窗前看信的少婦、手持水瓶的年輕女子、手持笛子的少女~等。

我有點矛盾,首先林布蘭給我的感覺是灰暗的,維梅爾是明亮的,就這一點而言我比較喜歡維梅爾;但林布蘭帶給我的神秘感、故事性,是維梅爾無法給我的。維梅爾的畫作很平凡(只是好看),大概只有像崔西.雪佛里兒,這樣的高手作家,才能去創造出『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林布蘭的畫則不同,他利用周圍灰暗營,主題明亮造出神秘感彷彿要告訴我們什麼故事一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