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卡索稱之為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藝術家一點也不為過 , 早在欣賞忘情畢卡索之前 ,就對於這位藝術大師感到十分的好奇, 大部分的人都是從他在立體派時期時所發表的作品而認識 , 立體派的技法富於變化,打破了古典寫實的侷限,將具有體積感的各個而同時表現出來,畢卡索又將對象解構,利用側面人像與正面同時呈現的手法,進行新的建構 ,展現「 邏輯上的真實」,。從解構到再建構的過程中,畢卡索蛻去原形,將點、線、面作為繪畫元素,建構出獨樹一幟的造形美。
與雕塑大師羅丹類似的是,兩人的創作背景與環境,都跟女性有著很緊密的關聯 ,也能從兩人的作品中發現許多以女性為主角的創作,女性可說是兩人創作的泉源之一,就兩部影片觀賞之後的感覺,我認為羅丹與卡蜜兒之間的情感有別於畢卡索與法蘭西絲,給人一抹似灰似藍 , 淡淡的哀愁。卡蜜兒與法蘭西絲同樣都是在藝術有所造詣,但在我的感覺,卡蜜兒好像對於藝術有更多的堅持與追求,或許是一直被認為是再羅丹的依附而生存,從一開始沉溺在甜蜜的兩人世界到後來痛苦地離開羅丹,卡蜜兒最終還是堅持在雕塑藝術裡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不願被認為是複製品,甚至是沒有血肉的創作,但不置可否,羅丹在卡蜜兒的創作上,的確也給予許多靈感與啟發,但相對於法蘭西絲,卡蜜兒的情感強度上好像更加的濃烈,讓人有如感受到她想訴說的意念與執著。
卡蜜兒和法蘭西絲皆與羅丹和畢卡索的年齡相差甚遠,都有著抵抗眾人異樣眼光的勇氣 ,勇於追求自己所愛。在<忘情畢卡索>裡更可以想見畢卡索令人驚艷的創作題材與吸引人的藝術魅力與氣息 , 片中他告訴法蘭西絲必須走出自己的路 ,不要一味的模仿 ,也帶她開了許多眼界 , 看見藝術裡繽紛的色彩 ,不要她被限制在藝術領域裡同色系的單調 ,相較於羅丹和卡蜜兒好像多了份廣闊 , 因為片中羅丹與卡蜜兒的愛恨糾葛給我一種太過緊密少了空間的窒息感 , 雖然一樣堅持走出自己的世界 , 但畢卡索帶給了法蘭西絲好像多了些自己的空間 ,而卡蜜兒和法蘭西絲,雖然最終也都離開佔了自己生命重要位置的羅丹和畢卡索,但兩人之後的發展與心境卻大大的不同 ,卡蜜兒雖然不斷努力找尋自我的改變,但始終擺脫不了與羅丹分離之後,精神上飽受煎熬的痛苦,而反觀法蘭西絲離開了畢卡索以後 ,反而更能找到在藝術和心靈上自我的突破 , 或許是兩種對愛情的觀點與取捨,抑或是兩種不一樣感情態度,在遇到不同的人就會起了不一樣的化學反應吧!
在兩部影片中,大多是站在女性的角度去評論.看待羅丹與畢卡索,讓我看見他們對感情的不忠心,在許多女子之間產生情感糾葛,令身為女性的我也深感不平,但另一方面又發現了他們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即是這些女性們深深為他們所散發的藝術魅力所著迷的原因之ㄧ吧!但在這一些情感糾葛中 , 這些藝術家們用了自己的顏色與線條的語言,勾勒出自我的感受的形狀,讓人們在這些色彩繽紛的創作裡看見藝術家豐沛情感的流露,而畢卡索的一生就像是一連串的驚嘆號, 尤其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與澎湃不息的生命力更在西方畫史上留下璀璨的一頁,從藍色時期到粉紅色時期,而後的立體派與古典時期等, 因生命每個時期遇到不同女性,而產生了各種變化多端的繪畫風格,可說是用藝術記錄自己人生最佳的寫照,而畢卡索創作了數量驚人的作品,展現了他過人的體力,作品中訴說著他如何利用浪漫絢麗的感情生活,交織成燦爛而豐富的藝術歷程與創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