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幾年前,大概是我國小的時候吧!畢卡索的畫作有來台灣展覽,記得那時候入口還是出口處還有擺著他跟張大千的合照。雖然那時候看展覽的時候我年紀還很小,不認識什麼畫家,更不知道什麼立體派,但是看完那個展覽之後,我感受到的是畢卡索對於生命的熱情。可能是受到他用色的影響,即使是悲傷憂鬱的藍色時期,也可以從藍色調中感受到他對於中下階層情緒上以及情感上的波動。那時候的展覽是依照他畫作的先後順序排列的,有一張圖令我印象深刻,是畢卡索畫的ㄧ個女人,也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女人-費爾南德‧奧利維耶。這張畫的風格跟藍色時期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有別於藍色時期的憂鬱,從這張圖之後,可以感受到的是畢卡索對於生命有了新的認識;爾後,不管畢卡索變了多少次心,愛上多少女人,我們都可以從他的作品裡看出端倪,換句話說,女人對於畢卡索的ㄧ生,即使不是紅花,也是最重要的綠葉,因為畢卡索的特異風格是他受當代推崇的原因,而他的特異風格的靈感大多數都來自於身邊的女人。從費爾南德‧奧利維耶、奧爾迦‧柯克洛娃、朵拉‧瑪爾到「忘情畢卡索」裡的重點人物法蘭西絲,以及本片中他最後一個女人賈桂林,每個女人都視畢卡索為他們的神,即使知道畢卡索生性風流還是甘願付出自己的愛,可見畢卡索有ㄧ定的獨特魅力,而不是因為他們攀附著畢卡索的權勢,他生性浪漫多情,行為怪異像個長不大的孩子,或許就是因為他多重的獨特性格所以很惹人吸引吧!?不然有哪個女人喜歡看自己的畫像是ㄧ幅幅被解構又再次組合的畫作?跟之前羅丹與卡蜜兒比較起來,畢卡索跟他的女人似乎都處在一種算是寧靜的狀態,即使有些人最後是病死、得了精神病、甚至自殺,但是他們並沒有實際上的交惡,不像羅丹跟卡蜜兒ㄧ樣永遠有吵不完的架、有無盡的心結;也許畢卡索身邊的女人並沒有像卡蜜兒ㄧ樣直接又有主見,即使法蘭西絲對於繪畫也有很大的熱忱,但是都不及卡蜜兒來的積極。卡蜜兒不甘願他的作品受到羅丹名聲的打壓,也許是世俗的輿論導致他們之間產深裂痕,誰也不願讓步;而畢卡索跟法蘭西絲之間,從電影裡我覺得是法蘭西絲一直再退ㄧ步取得彼此之間的合諧,相較之下,法蘭西絲更懂得拿捏他跟畢卡索的關係。先是看完畢卡索的展覽,過了很多很多年的今天又看了「忘情畢卡索」這部電影,雖然我本身也是個女人,但我不會因為他的風流而對他產生不好的評價,因為從他的作品中我實際感受到了他對生命的體悟、對生命的熱情,他的情感是毫無保留的反應在畫布上面的,看他的作品透過顏色、線條、色塊等等,我很深刻的感受到了一種情感澎派洶湧的表達,這也是為什麼當初課堂上我會說最喜歡的畫家是畢卡索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