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歷史文獻上,可以得知畢卡索為藝術史上不可多得的天才畫家。在我的印象中,這位大師畫作的畫風變化多端,他的風格隨著生命中不同的際遇、相遇不同的紅粉知己而改變。因生活貧困、好友自殺,使他的畫作裡充滿陰冷、憂鬱的藍色;隨後因遇見了費南蒂‧歐利維耶,讓他對生命充滿了希望與鼓舞,展開了「粉紅色時期」…;隨著他遇見的人愈多,他的靈感也如泉湧般不停的浮現,他把遇見的紅粉知己,融進自己的畫作之中。在<忘情畢卡索>影片中,也透露了此事,當畢卡索遇見另一位新歡時,就會不斷地以那位女性為模特兒,不時出現在他的畫作。我想這就是藝術家的天份,從自己周遭生活去截取題材、獲得靈感。影片中的呈現,這位大師十分有趣,雖然他已年過半百,但卻是一個精力旺盛的人。有一幕,他到鐵工廠去撿拾廢棄零件,然後帶回工作室重新組合創作成另一件藝術品。之後,他以讚賞的眼光看著自己的傑作。那一幕,真的很有趣;那時,很欣賞他能夠秉持著自己的想法,去創作自己所要的一切。
與之前的<羅丹與卡蜜兒>相比較,兩位女性似乎有那麼一點相似,但兩者又非全然相同。卡蜜兒成為羅丹的學生後,成為羅丹創作的泉源,她把自身的才華隱藏在羅丹之下,或許是因羅丹創作部分來自卡蜜兒,所以有一段時間他們兩人的作品是如此的相似,以至於卡蜜兒的作品被說是摹仿羅丹,縱使如此,為了愛,卡蜜兒願意犧牲一切。這場戀情中,卡蜜兒失去了創作上的自我,且創作的作品少之又少,令人十分惋惜。直到她離開羅丹後,才擺脫了這些枷鎖,重新創造與羅丹相區別的風格。離開羅丹後的卡蜜兒,看著羅丹的名氣日漸蓬發,而自己雖積極創作,但卻得不到世人的賞識,最後患了精神上的疾病,抑鬱而終;一顆有著極大力量的星星,在未爆發前,就這樣隕落了,令人為之悵然。在電影中法蘭西絲向舉卡索學畫,雖然她為畢卡索的學生,但畢卡索教她的卻是畫畫以外的事。畢卡索不親自教她作畫,卻帶她上拜訪另位藝術家馬諦斯(這個部分我的體悟比較不明瞭),我猜想,畢卡索並不希望法蘭西絲與自己走相同的風格,他要法蘭西絲自己去接觸、自己去體會身邊的東西,用自己真實的感受,去描繪這個世界。雖然這場戀情依然是個不完美的結局,但比較好的一點是,法蘭西絲最終離開了畢卡索,並沒有因此而意志消沉,相反的,她自信地找尋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與之前的<羅丹與卡蜜兒>相比較,兩位女性似乎有那麼一點相似,但兩者又非全然相同。卡蜜兒成為羅丹的學生後,成為羅丹創作的泉源,她把自身的才華隱藏在羅丹之下,或許是因羅丹創作部分來自卡蜜兒,所以有一段時間他們兩人的作品是如此的相似,以至於卡蜜兒的作品被說是摹仿羅丹,縱使如此,為了愛,卡蜜兒願意犧牲一切。這場戀情中,卡蜜兒失去了創作上的自我,且創作的作品少之又少,令人十分惋惜。直到她離開羅丹後,才擺脫了這些枷鎖,重新創造與羅丹相區別的風格。離開羅丹後的卡蜜兒,看著羅丹的名氣日漸蓬發,而自己雖積極創作,但卻得不到世人的賞識,最後患了精神上的疾病,抑鬱而終;一顆有著極大力量的星星,在未爆發前,就這樣隕落了,令人為之悵然。在電影中法蘭西絲向舉卡索學畫,雖然她為畢卡索的學生,但畢卡索教她的卻是畫畫以外的事。畢卡索不親自教她作畫,卻帶她上拜訪另位藝術家馬諦斯(這個部分我的體悟比較不明瞭),我猜想,畢卡索並不希望法蘭西絲與自己走相同的風格,他要法蘭西絲自己去接觸、自己去體會身邊的東西,用自己真實的感受,去描繪這個世界。雖然這場戀情依然是個不完美的結局,但比較好的一點是,法蘭西絲最終離開了畢卡索,並沒有因此而意志消沉,相反的,她自信地找尋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