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奇妙的旅程 / 魏兆廷


有天份的藝術雕刻家卡蜜兒,在遇到羅丹之前,作品雖然比一般雕刻家來的美,卻仍少了點深刻的情感,是比較清新、青澀的感覺,也是比較、正常一點,所謂「正常」,是以一般大眾較能接受、較為社會化的觀點去看待,此時卡蜜兒的精神狀態與生活狀況是與一般人無異,只是因為知道自己比一般人多了些天賦,使他較為驕傲些,在羅丹剛遇到她,視她為難得的璞玉,要培育她時,她的傲氣就顯露出來;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相愛,卡蜜兒的內心情感釋放,也表現在她的作品之中,雕像的線條、姿態,都展現出她深刻的情感,當然在技巧的應用上也成熟許多,佛洛伊德的「性慾論」雖然有些誇張,但似乎也是可以從片中的情感表達得到一些印證,卡蜜兒不僅和羅丹有肉體上的情感宣洩,也投射在她的雕塑之中;另一項轉變,是在發現她所深愛的男人,並不如她所想的那樣愛她時,那種絕望,從天堂跌落地獄的落差,令我印象很深的畫面是她在用黏土塑形,發洩情緒的激烈,那樣的讓人痛心,她把她的心境,都表現在她的雕塑上,每一件雕塑都有她低迷、悲愴的情緒,使她的作品曲高和寡,雖是意境深遠的偉大作品,卻無法被大眾欣賞、接受,最後只能在精神病院渡過一生,也許這就是天才型藝術家的悲哀吧,太過於敏感、纖細的情感,雖使他們的作品有著濃郁的情感和生命力,卻讓他們本身很難去承受這樣強烈的情緒變化而導致崩潰,而他們太過於前衛的想法與創作,很難被當時的大眾所接受,往往是過了幾個世代之後,才被社會所推崇。

視覺是個奇妙的旅程,它讓我們看清這個世界,卻又讓我們看不清很多事情,譬如說,當我們看一支筆,看到的可能是它是藍色、它的筆管是長的、是透明的,上面有標籤、有刻字……等等,我們看的很仔細、很清楚,但那都是具像的「樣貌」,而看不清它的「美」,因為它太平常,以致於雖然常常用到它,常常看到它,卻不曾去欣賞它,這就是距離太近了,看得太「清楚」了,太了解了,所以當我們想要欣賞一件藝術品時,往往是要「看不清」,拋開它的實用性,拋開一些既定的形象,把距離拉遠一點,把眼睛睜小一點,才看得到它的美,譬如說看一幅肖像畫,如果看得很仔細,也許會看出人物奇怪的比例、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姿勢等等,這樣看一幅畫,就一點都不美,更不用說看畢卡索的抽象畫了,這時我們就得拋開我們平常所看慣的角度,以另一個角度去欣賞整個畫面的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