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美感的聖與俗 / 黃馨慧


美感是由生命的經驗所交疊累積而成,並非出自於偶然。

依此類推,藝術活動雖然和日常生活的樣貌不同,卻是由人的生活發想而來,最後漸漸推擴,才變成一門專門學科或事業,「美」也就成為人的一種進步,追求形體以外的精神力量,它的本質來自人的渴望,以及企求生活中出現賞心悅目的事物,於是漸漸形成藝術的流變。藝術的神性,是由生活中的「俗」脫胎而來,聖和俗畢竟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

吃飯的藝術是由吃飯的動作而來,吃飯絕對是一件「俗」的事情,目的是求取慾望的滿足,但吃飯的藝術卻是由於慾望追求昇華和心理滿足所衍生,人人都必須吃飯,但有人要求擺盤精美、用料高級,甚至連餐具都不可以馬虎;有人隨性食用,不求時間和地點,前者看似較具藝術美感,後者看似粗野,卻各具不同情態之美,本質也都是同樣建立在「吃」上。

把自己的生活看成一件藝術品對待是正確的,因為生命必須要有精神依託,才會有美感的存在,但亦不可免俗,「俗」並非是缺乏美感的修養,而是美感的素材。但看米開朗基羅,他創造的天篷壁畫,畫的都是神,或是宗教故事,但神的具體形象,則是他日常生活中所觀察到的人,每幅畫裡都充滿了人的完美肌肉線條,線條強勁有力,帶有力道的躍動感,似乎因著力量的開展而找到了美的平衡,是人身的極限之美,具有野性和自然奔放的氣息。畫面上雖都是一些神聖的神,但卻用俗氣的人當做作畫標準,用其中人物的肌肉力量迸發賁張的旺盛生命,並且暗示生命的潛能是極高的,凝聚是可以衝破界限的,神性的崇高,是由人物表現對神的崇敬而得來的地位,米開朗基羅藝術的產生,都是由生活的俗而來。

現今的國際文化,以西方霸權凌駕了總體,滿足慾望如同追逐日月星辰,永遠不會有得到與滿足的一天,因此西方的慾念開始重視東方的美德,希望東方的美感經驗,尤其是哲學和思想可以幫助他們度過資本主義的心理危機。看看拜占庭文化的發展,融合了東西的特長,把東西方的聖與俗融合成一種藝術性的存在,使它變成全球化的理性風格,使它發光發熱,以往受到西方貶抑的東方文化,現在用來平衡西方的冷酷特質,帶來形上的和諧之美,所以只發展慾念沒有其他的精神支柱,再多也是白談,而藝術的延續,則也需要靠資金的挹注才有辦法完成,兩者缺一不可,特別貶低俗而只重視美,是短淺的眼光。

在慾望中偶然地創作出一件美的事物,是由無數生命的「俗」經驗累積而來,藝術之美是心靈層次美,俗的美是生活之美,不可以因為追求藝術而否定「俗」的幫助使藝術美好,動作的產生多數是因為慾望,但無數的慾念只是代表粗魯俗氣?那可不盡然,飲食男女亦有其美感,只是人追求了形上之美,卻遺忘那是需要形下堆積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