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8日 星期日

審美觀 / 張逸翔


多元文化間的衝突,若能導致新藝術的誕生,那麼將是令人感到高興的一件事。但若因此導致藝術作品的死亡,則令人惋惜。談到當今國際文化間的交流,我以為不是全部吸收便是全盤排斥,而這兩者又都是毫無理由的。似乎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就沒有什麼中庸部份。推究如此的原因,其實是非常簡單的。

人無法擺脫自己的經驗文化社會等等去欣賞一個事物。說一個人必定在某個觀點的侷限下欣賞事物,還不如說若是因為人沒有這些觀點也就沒有審美的觀念。而這些觀點又是怎麼形成的?這些觀點就是從我們平時所接觸的環境,我們的歷史文化所有我們能體驗到的種種。而我們為甚麼又會去接受這樣的環境?這卻也是因為我們的觀點所致。

亦即是說,今天我處在一個文化下,我所認為美的事物就是這文化所認為美的事物。而假若我想去追求一些事物,我也會去追求這文化所認為美的東西。比如閱讀推理小說,看慣日系推理小說的人覺得日系推理小說好看的人,那麼以後當他有機會選擇想看的書時,他想選擇好看的書時,他也就很可能選擇日系推理小說。所以以後尋求美的作品,都只會去從這方面尋找。而一旦一個人若總是如此,那麼以他習慣了日系推理小說的觀點,以這個審美觀,他就很難不受影響的去欣賞其他類型的作品。因為他只以為日系推理小說的美,他在看其他作品時的審美觀已受到扭曲。

雖說從一個觀點下得到的是美,但若是能從許多觀點去欣賞,那麼你能體會到很多的美。甚至你原本以為不屑的作品,或許就在某個觀點下你會覺得美好。那麼要如何避免自己的觀點受到侷限呢?簡單也直接,就是有耐心的去欣賞其他觀點下的美。或許一開始你會感到厭煩,那是因為你還無法接受這觀點所帶給你的美,但假若你繼續耐心的欣賞下去,你也能培養在這方面的美感,久之,也就能以另一個觀點來欣賞作品的美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