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藝術的動詞 - 創作/蘇郁芬


創作,是一條不歸路,當我們一頭栽進這個世界,藝術又注入了新的元素。雖然拜占庭文化不僅結合了希臘羅馬與基督教,也掺入了中東與波斯文化,多元文化所帶來的衝突雖然不可避免,但百家爭鳴的結果終會有主流出現;在時間的交融中,或許有些分不清誰影響了誰,但在宗教當權的洪流中,藝術仍持續發展,或許在題材中受到相當侷限,只能創作發揚宗教的神性,少了個人情感的流露,卻在裝飾的領域中有了極大的進展。或許裝飾大多只能淪為匠氣之層次,但這卻是當時唯一的選擇。不管是多麼低下的領域,只要我們拋棄成見,尿斗也能成為藝術品,創作不僅是一種創新,它也是一種反動,一種蛻變,只要我們敞開自己的視野。而朱光潛也曾提及一段話足以印證:「凡是藝術都須有一半是詩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詩人的妙悟,要有匠人手腕,祇有匠人的手腕而沒有詩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創作;祇有詩人的妙悟而沒有匠人手腕,即創作亦難盡善盡美。妙悟來自性靈,手則可得於摹仿。匠人雖比詩人身份低,但亦絕不可少。」

創作的魅力之大,除了我們得以因此暫時忘記世俗的紛擾,構築屬於自己的異想世界,也會因為未知的機遇迸出火花,像是米開蘭基羅受教宗之托繪製希斯汀教堂單調的天花板,從雕刻家成了畫家;有時創作是需要靠外界來觸發的,自己有時會太過低估自身能力,就像米開蘭基羅從排斥到沉迷執著,雖然一開始覺得不可理喻、煩躁、迷惘,但創作本來便是無中生有的漫長歷程,目光若過於短淺只想著如何完成反倒扼殺了無限的可能性,當我們遇上瓶頸、迷失了自我時,需要脫離當下的環境、心情,讓自己回歸到最初的立足點;當我們的心回到澄澈,山上的風起雲湧也能成為不朽的鉅作。

人之所以特別的地方在於懂得思考,富有感情,從創作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了解藝術家是如何處理他的作品,是為了迎合世人,或是忠於自己的信仰。有句話說「江郎才盡」,這是有跡可尋的,大家一開始或許沒有成熟的技巧,卻有勇於揮灑的快樂,但當我們漸漸了解所謂的學派與技法時,為了練習而模仿時,也相對為理論、前人的窠臼所設限。當我們歌頌古人的精神時,卻忘了當初他們的脫軌受到了多少人的輕蔑與諷刺,現在的我們或許覺得印象派、巴洛克、野獸派等名詞很具盛名,卻忽視了背後隱藏了多少鄙視。我們總為了方便大家參考而制定了一套標準,也因此定型、僵化了思想,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使得有些人被迫做著非出於本意的事情,讓我想起日劇《工作狂人》的一句話:「有時候不能捨棄的東西,卻是不得不捨棄的。」或許是為了保住面子、滿足虛榮心或是家人的期望而壓抑了自己。而能流芳百世者,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著豐功偉績,而是他們掙脫了世俗的眼光,勇於追求、堅持理想進而樂在其中,即使注定路途坎坷,能一生只做出於本意的事,而非他人干涉決定是很不易的。

現今的社會其實可以發現,很多藝術家並非出自於學院派,從零開始學起是熱情最多的時候,身上少了包袱,多了純粹的喜悅,與迫不及待的躍躍欲試。只要我們願意拋下思想的偏見,重新感受周遭的一切,小小的熱情可能是改變世界的原動力,或許忘情的投入未必能有相對的報酬,卻能讓我們深深感受生命的存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