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0日 星期二

畢卡索在想什麼 / 葉玫麟


首先我必須承認我對於畢卡索的作品,真的只能說是一知半解。我對於畢卡索的了解在歷史的方面是比在藝術的方面是較有把握的。有些藝術家的作品對我而言,是我比較容易找到和他的共鳴點,而有些藝術家則較不易,畢卡索對我而言顯然是後者,不過這可能也是源於我對於他的藝術理論不夠深入的了解。對於畢卡索年輕時期的作品我較容易理解,但是對於後期的作品則是讓我感到比較吃力和困惑的部分。我看著畢卡索的作品,尤其是後期他開始往「解析」的方向發展的那部份作品時,我總是不斷的問著自己,「畢卡索在想什麼?」「畢卡索想要表達些什麼?」大家較為熟知的作品多半是畢卡索後期的作品,我看著這些作品,我感覺到畫面是靜止的,但是卻也感覺到畫面是吵鬧的、是混亂的。但是我看到一些對於這類作品的評論,卻都是「穩定的」則是我較無法體會的部份。

當然,看畢卡索的作品雖然有點挫折,但是卻不可說不有趣。畢竟在沒有得到解答前,自己的答案則都是備選答案之一。不過我的樂趣還是在研究那些為什麼他要把鼻子放這裡不放那裡,為什麼要放側面不放正面之類的這些議題上面。此外,我對於畢卡索比較感到興趣的部份,則是他的心態,畢竟畢卡索的地位無庸置疑,但是他為甚麼會這樣做,為什麼想這樣做,是從哪個念頭開始了他在風格上的改變或是嘗試,都是我比較好奇的一些層面。

卡蜜兒和法蘭西絲這兩位女主角其實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例如他們的藝術才華或者是他們對於羅丹和畢卡索在創作靈感上的啟發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我個人認為真正決定了她們的命運的其實是她們的個性。

個性的不同造成了兩位女主角不同的結局,或許談的廣泛一點可以從他們家庭方面開始談起。卡蜜兒是被家裡所期待的,在她得到家裡支持的同時卻也是有壓力的,或許她感覺到她是「必須」成功的,她的作品是「必須」要出眾的。我認為法蘭西絲則沒有在這方面的壓力,她的家庭裡存在著正反兩方的力量,她祖母對她的支持至少在片中沒有明顯的表達出來是在創作上,反而比較像是單純支持她想要的。不過在這個方面純屬於推論的成分較多,畢竟在片中能獲得這方面的資料也較少。

卡蜜兒的個性在我看來,其實是比較激烈的、比較獨占的。這除了表現在她和羅丹的感情問題上,同時也表現在她的作品中。卡蜜兒在前期的作品,總是比較穩定安靜的、甚至有些部份而言是祥和的,但是到了後期的作品,她無法忍受羅丹對於他們之間的關係的不承認,也無法忍受作為羅丹的女人之一,她的作品開始出現了掙扎,動作的掙扎和表情的掙扎,反映出了她內心所想要表達的不滿。卡蜜兒情緒激烈,她可以激烈的和羅丹爭吵,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全部打碎,甚至是不顧一切的。其實她內心的不安是很重的。

至於法蘭西絲,在片中對於她在藝術上的著墨並不多,但是從能夠略窺中的創作上看不太到像是卡蜜兒那種激烈的情緒表現。她不問名分的和畢卡索同住,雖然在畢卡索有新歡後法蘭西絲也表達她的不滿,但是她最後的選擇不是如同卡蜜兒般激烈的爭吵,反而是離開。在片中的最後雖然她回來了但是從髮型和神情上都可以看出,法蘭西絲或許是下定決心要接受一切,或許是下定決心要放掉一切,她是平靜而甚至有點淘氣的。相較於卡蜜兒我覺得法蘭西絲在情感的控制上較為冷靜而且理性,也或許導致了她們有不同結局的原因。

卡蜜兒和法蘭西絲的相似之處則是她們在作品的風格上相似於羅丹及畢卡索,相似的原因或者是因為彼此是情侶關係,在某些程度上總是會有一定的共通點,但是卡蜜兒和法蘭西絲對於這些相似之處的態度也是不相同的。前面提過,我認為卡蜜兒個性較為激烈,於是當旁人提到她和羅丹在作品上的相似的這件事情上,在她和羅丹感情穩定時她或許是在意的,但是卻沒看出她把這種情緒發洩在別的地方而是在作品上尋求一些突破,以證明她和羅丹的不同。只是到了卡蜜兒對羅丹開始由愛生恨的情緒後,可以看到她是如何激烈的在言語行為上、作品上去強調她的不滿,使她的作品中充滿了情緒。在電影中羅丹想要盡力的把卡蜜兒推往更多人的面前,但是卡蜜兒除了不信任羅丹之外並把一切的不滿歸咎於羅丹,導致她最後陷在自己的世界中痛苦。而法蘭西絲則似乎沒有那麼大的反應,即使畢卡索也當著她的面對她說如果她離開了畢卡索則什麼都不是,感覺上法蘭西絲倒是比較像是接受了這件事情的感覺,她還是繼續她的創作而看不出有什麼比較大的改變。我相信關於風格雷同或者是像是卡蜜兒所耿耿於懷的「抄襲」這類的事情,身為藝術家不會不在意的,但是在這兩個人的身上卻有著不同的反映和結果。

至於卡蜜兒和法蘭西絲對於羅丹和畢卡索的重要性,除了兩片中都有提到同樣是靈感的來源之外,同時也扮演了伴侶的角色。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拍攝手法的關係,我一直覺得她們的重要性好像有點不太相同。在另外找到的資料上顯示畢卡索的作品風格的多變是因為他的境遇和身旁的人的不同而造成的影響,可以看出法蘭西絲或許是畢卡索的風格之一,但是影片卻顯得那個「之一」的部份有點不重要,或許這和畢卡索的愛情觀有關,對於他而言法蘭西絲真的只能是他的一部份曾經。此外我一直覺得卡蜜兒對羅丹而言似乎比較重要,但是大概就是因為沒辦法讓卡蜜兒成為獨一無二才會導致之後的悲劇吧。

最後算是比較額外想要提到的部份,是和電影有關的部份。其實在看了兩部電影,他們在拍攝手法和著重的部份上有著很大的不同,我覺得這也是會對我們的評論有著些許的影響。《忘情畢卡索》(《狂愛走一回》)在片中把畢卡索拍的很像是個專制又霸道的色老頭,或許這句評論是超過了點,我相信他本人應該也不只是如此(意指畢卡索當然不可能只是個霸道的色老頭,當然同時也是個傑出的藝術家),不過這部片的拍攝方式比較難讓人去了解他關於藝術方面的部份,當然也使法蘭西絲藝術上的部份連帶的讓人比較缺乏認知,不過這部片的分類似乎本來就是愛情片而不是紀錄片。相較之下,《羅丹與卡蜜兒》的方式則比較容易讓人了解到藝術家的創作心境和境遇上的關連性,也較容易產生想法和共鳴。不過要了解藝術家當然不能只有光看電影而已,況且藝術這種東西,其實是很主觀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