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愛情的偏執 - 畢卡索/賴亦晨


在欣賞<忘情畢卡索>之前,我對畢卡索只有粗略的了解,畢卡索之所以奠定了他在藝術史上的地位,是由於他建立立體派,對於他作品的認識,也只知道僅僅的幾幅總是和女人有關的,總是在畫面上看到許多的女人,由各種不同角度的五官、肢體所組成,也覺得欣賞他的畫作需要用一些不一樣的角度來觀賞,他的畫總是變形後再重組,對於他還不甚了解的我,總是陷入了看不懂的問號裡。

在觀賞<忘情畢卡索>這部電影時,電影裡的年代已經直接在畢卡索已經認識了朵拉,而法蘭西絲緊接著出現,對於畢卡索怎麼從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進入立體派和他的後期風格,我仍一無所知。配合著我返家找尋和畢卡索相關的資料,再回想觀看這部電影時,我想以-個偉大的藝術家而言,我對於畢卡索是尊敬的,從電影中可以看到當他在創作時,驚人的專注力和認真的工作態度;但在這部電影當中,我看到更多的是他穿梭於他的各個情人之間,和他沒有住在一起的妻子,已經離異的芭蕾舞者,在他作品中總是以哭泣、歇斯底里形象出現的攝影家朵拉,還在唸藝術大學的法蘭西絲,以及最後出現的陶藝家。

那個時候我不停的在想,是不是偉大的藝術家的背後,都是需要一些和常人不一樣的生活,來維持或刺激自己的創作,畢卡索總是以自己生命中的每-個女人,在腦海中構圖繪畫著,愛情是不是他創作的動力。而可以看到的是尚在唸藝術大學的法蘭西絲,臉上對於習畫的堅定,而面對藝術大師畢卡索時,神情所散發出來的光芒,就像是帶著朝聖的意念,一步一步的走向他。

而在電影裡我無法詳細的觀察出,在他們在一起的大約十年間,他們的創作是如何的彼此影響,但有一幕是令我印象深刻的,畢卡索看著法蘭西絲,拿著畫筆,把他所有的五官身體什麼的全部打亂,在慢慢的拼湊在畫布裡,尋找他心中認為的最適,以及法蘭西絲拿起畫筆時的執著。

這部電影和<羅丹與卡蜜兒>最不一樣的地方,我認為在這一段戀情裡,羅丹由於無法給卡蜜兒承諾,而又不願放開她,由於他們的在一起,羅丹似乎激發了自己無限的靈感,有些時候,愛情是刺目以至於令人睜不開眼睛。而由於她忘記了卡蜜兒的執著,他無法接受自己無法成為羅丹的唯一,而選擇離開,離開了羅丹之後她等於離開了藝術圈,找尋不到買主,在創作上總是要受到大眾的質疑,在自己孤單創作的這條路上,她漸漸的不得志。我想身為一個女人,尤其是一個才華洋溢的女人,也許你在愛情裡找不到你所想要的,如果連自己的能力都遭到否定時,你會問問自己到底還剩下些什麼吧,也因此我認為這些都會將自己逼上毀滅之路。

對於愛情,我想法蘭西絲就比卡蜜兒聰明的多,相較於兩個女人都無法成為他們的唯一,都選擇了離開,但離開畢卡索之後的生活,法蘭西絲似乎過的好一點。我想每個人對於愛情都有一些偏執的成分,尤其是藝術家,但我想有本書叫<絕版愛情>,裡而總共描述了13對藝術界的情侶,關於他們的愛情,我想我可以在完成這篇文字之後找來看看。

而最後我想要說的,在看<忘情畢卡索>時,對於以一個女人的角度來看畢卡索,我想我是不欣賞他的,所以我需要更客觀的東西來作評價,但他藝術大師的地位我想是沒有人可以憾動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