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瞬間也是永恆 / 蘇郁芬


或許加上了這學期修習的「日劇研究」的啟發,讓我深感欣賞影片並非只是單純的視聽娛樂,它是一種藝術作品,導演留下了許多線索等待著觀眾解開謎題。而在《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片中,我們隨著導演巧妙的鋪排中來到了17世紀的荷蘭,而維梅爾的繪畫技巧、創作泉源、生活條件等等給了我不少意外的衝擊,最初的鏡頭整齊排列了不同顏色的蔬菜,在光線的投射下彷彿也增添了些許安寧純淨。

相較於一般的影片,這種從畫作中勾勒出的樸實感與如夢似幻的寧靜氛圍,可知維梅爾的魅力之大,如果不是深受畫作的吸引,又怎麼會有人為此創作小說,繼而拍成電影?這裡的畫室似乎沾染上神秘的氣息,即使是多麼生活化、不起眼的器具,在光與影的包圍下,瞬間也是永恆。好像不管是什麼性格的人,到了維梅爾的筆下,少了世俗的喧囂,多了內斂昇華的情緒,有時候寧靜是為了聽見更多美好,每每欣賞維梅爾的作品,總讓我不禁屏氣凝神,深怕驚動了畫中的人物,這是以往未曾有過的經驗。

很難想像當時調配顏料是如此繁瑣,相較於現代,我們真的幸福多了,但也或許因此少了對色彩的敏銳度,看著礦石閃耀的光芒,或許就是顏料之珍貴,讓維梅爾在運用中更顯得謹慎。很難想像完成一幅畫需要如此費工的堆疊,雖然有暗箱的輔助,但我想是很傷眼力吧!卻也可以感受到維梅爾的執著、細膩與專注。

比起一開始就大鳴大放的藝術家,我覺得只有經歷過貧窮的磨練,在麵包與創作中掙扎的人,作品來得更有韻味,情感描繪也更為深刻,那種將精神完全奉獻給藝術,對世俗的不公平與現實融入畫中,是我做不到卻深感佩服的,雖然如此投入,卻得不到應有的報酬,一如往常不改其風格,想必心中的煎熬之大,面對眾多的兒女,接受岳母的救濟,或許早逝對他而言也是另一種層面的解脫。

雖然「女性」一直是畫家著墨的題材,但維梅爾筆下的女性深深吸引著我,不需姣好的容貌、青春洋溢的軀體、刻意展露的嬌媚,很多時候五官被簡化了,讓我們將焦點從外形轉移到整體畫面,專屬於女性的氣質如涓涓細流傳到了心田,焦躁不安的心在畫前被撫平了,畫中的女性沒有甜美的微笑,也沒有懾魂的誘惑,即使是年華將盡的女僕,也能擁有美感,或許這就是「認真的女人最美」的最佳代言吧!

在上學期匆匆瀏覽華麗巴洛克,並不是很了解林布蘭的重要性,只記得他曾畫過自己色衰年老的自畫像,但印象最深的反而是維拉斯奎茲的《侍女》,因為畢卡索曾給予另種詮釋。這次令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他的群像畫《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和《夜巡》(The Nightwatch),印象中的群像畫感覺就像呆板的畢業團體照,很難想像可以用如此另類的方式呈現,除了老師的畫面較完整,學生則是皺眉,或是伸長脖子聆聽,似乎還有放空的學生,雖然屍體一般給人的感覺不是很好,但林布蘭卻將畫面活潑化,一掃群體畫嚴肅莊重的陰影。


而《夜巡》更是像極了舞臺劇,充滿了巴洛克戲劇性、動態的效果,似乎可以感受到歡迎的鼓聲,兩旁的護衛清出空間讓兩位主角行走,似乎可以聽到旁人的交頭私語。或許正如夜巡所名,林布蘭習慣將人物置身於黑暗的夜晚,而人們的五官成了光源的集散地,黑色給人的感覺通常是重的、藏污納垢的,但林布蘭讓黑色多了些輕鬆、驚喜的感覺,誰說黑色只能給人神秘肅穆的感覺,只要善用光影,黑色反而是最佳的背景之選!也難怪後人也為此拍攝了《夜巡林布蘭》的電影,即使是一幅畫,也能讓人無限徜徉幻想。相較於維梅爾,林布蘭似乎幸福多了,曾經意氣風發,名利雙收,但最後卻因為顧客喜好改變掉入了貧窮之中。或許誠如拉婓爾所言,藝術家就像妓女,當你無法取悅顧客時,空有一番好手藝,也只能與貧困相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