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31日 星期六

聖化農民的田園大師─米勒 / 林俊孝


19世紀中期的社會秩序正面臨著貴與賤、富與貧的二元階級對立。以歐土上的強權─「法蘭西斯」為例:1830年屬波旁王朝的查理十世悍然解散國會及頒布了四項非常法令:取締報紙的出版自由、解散新眾議院、修改選舉法「只有繳納高額土地稅者才有被選舉權」、大選於九月進行。以此「四項非常法令」是為「七月革命」的導火線;法案頒布後群眾運動亦有擴大之勢,巴黎人民築起了街壘,同政府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攻占了市政廳,且升起三色革命旗幟。最後在幾團政府軍的倒戈下,戰事起了急遽的轉變,查理十世出逃英國,波旁復辟王朝為之覆滅,七月革命最終取得了勝利。但由於共和派的軟弱無力,使得大資本家竊取了政權;金融家們組織了臨時政府且擁戴了奧爾良公爵─路易腓力為國王,開始了大資本家的統治時期,史稱「七月王朝」。但共和派的稅收政策引起廣大農民的不滿,因而懷念起1793年的憲法,加上當時代贊同雅各賓派的「土地法」,農民把這些成果和拿破崙連結在一起;以為一個名叫拿破崙的人將會把一切失去的福利送還他們,因而成就了拿破崙的姪子路易‧拿破崙的崛起,一時間於1848啟動了「二月革命」,革命暴發後打碎了於維也納會議(1814-1815年)後建立的梅特涅制度(1814-1848年),戰事隨即在歐土各地發酵,但最終各地的起事終未成功。而米勒也正是此一歷史背景下的印像派畫師。

當代普遍為全球所喜愛的藝術流派,可說非「印像派」莫屬,而米勒作品中的「精神性」往往深刻影響著印象派的眾多名家,其中又以梵谷最為推崇。但米勒的影響也不止於此,甚至影響當今許多共產及社會主義國家中的藝術風格;將不起眼的社會小人物,畫的有如偉人一般,且具尊嚴及高潔的感受,無疑的受到了米勒提升農民、勞動者的深刻啟發。

米勒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畫家,早年的他極為貧困,且曾描繪過無數的肖像畫、裸女畫……以維持生計,但卻不如想像中平順,且曾遭顧客以畫像與本人相距甚遠為由,慘遭退件。直至1848年「二月革命」爆發後,米勒的畫風起了急遽的轉變,並於此時逃離戰亂的巴黎前往「巴比松」一地創作,另闢了一塊藝術創作史上獨具特色的自我天地;這些作品與當時代的作品迥然不同,其生命力、原創性獨具,一改原來以神話、歷史、文學為主的創作題材,轉以描繪日常生活中勞動者的形象,於1850年展出的《篩穀者》實為米勒風格的確立,成功的呈現出農民生活真實的一面。但不幸的,米勒的作品於當時代因政治、社會的關係,有著兩極化的評論;即使米勒曾公開澄清他,絕未在作品中加入任何的政治色彩,當時代的評論家往往據其自身「政治立場」妄下斷語;於保守派評論者的眼中,農民是搗亂社會秩序的潛在不定因素,認為米勒的畫粗俗不堪,有製造動亂的危險。另一方面左派評論者則指出,其畫作正傳達出勞動者的偉大與尊嚴。除此一般單就藝術眼光評論的大眾亦有著兩種不同的評論;以《播種者》一畫為例,有人說:「都麼富有詩情畫意的美麗作品呀!」另一派則批評:「這只是一件主題交待不清的隨興之作。」評論差距之大,以此便知一二。此處我們可體會到,藝術配以現實的態度來觀察,實為觀賞者本身的悲哀,因此喪失了一次體驗「美感」的機運。

米勒終其一生,試圖描繪著童年記憶中農村生活的人與事,無疑的正是他創作的主要意圖,可是農村生活的描繪,米勒並非第一人,為何相關於農村生活的描寫,米勒在藝術史上會佔有崇高評價呢?

正因為米勒以其個人情感,配合其堅實的繪畫技巧,使田野中不管是休憩或工作的人們,即使看不清楚他們的面部情感;因為往往是俯向土地,配合其陰影的描繪,使人難以捉摸其真實的情感。配合著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卻能單憑的著他們身體的姿勢、節構,散發出一種「宗教性」的崇高。除此「人本主義」可說是他每件作品的創作元素,直到20世紀七零年代後,對於米勒才得以跳脫以往因政治而導起的兩極化評論,而受到當代大眾的全面肯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