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6日 星期二

藝術是否是主觀的?/吳宏文


我覺得藝術創作是十分主觀的而且封閉的。每個人創作的作品都先從欣賞,將美的事物映入眼中,經過選擇及除去,在腦中形成屬於自己的畫面,然後再經由手或是其他方式的展現,將腦中的畫面呈現的畫面用自己的方式展現出來。就算大家都是欣賞同一個景色,但是腦中呈現的畫面卻不一定相同。兩個人腦中的畫面相同,但是表現的方式也會有不同,有人用文字,有人用舞蹈,表現方式的不同,也會造成創作上的差異,所以藝術的創作是主觀的。而在欣賞直到創作出作品的過程中,都是在自己的腦中進行,外在的東西頂多只能影響,沒有辦法干涉,於是會說藝術創作是封閉的,自身體內的封閉。在吸收了外在的資源後,要經封閉沉澱一段時間,才能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

因為藝術是主觀的,所以當我們欣賞景物的美時,那樣的美不是那個景物單純的美,其中也包含了主觀意識投射其中,會依照自己的喜好來美化那個景物,所以那不是景物單純的美,而是自我內心的美化。雖然我們身旁充滿了美,但是我們往往先入為主的先想起她的實用性,而忘記它的美感。於是現在的藝術家,便把日常所見的設備事物放進展覽會場,便是希望人們可以抽離出它的實用性,單純欣賞它的美。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於生活道理中,所以得不到的東西總是最好,因為對於他不夠深入的了解,又有距離,才會讓人如此的渴望。

藝術是主觀的,不過在藝術的演進中,都會有一種共同的趨向,同一個時期的藝術家都會有相似的風格,然後就後人歸類為一個畫派。藝術的歷史是不斷的波動,莊嚴過久,便希望可以活潑,活潑過了頭,便想要沉澱,而沉澱的太過壓抑時,又想要來點熱鬧,於是如此的不停的來回修正,希望可以修正到一個最完美的境界。像是巴洛克時期,剛經過合諧平穩的文藝復興,所以會呈現一種歡樂的氣氛,一種熱鬧華貴的感覺。過度的包裝,華麗的色彩,就像是經過精心包裝的糖果,很甜很美,但是又有點膩。

沒有留言: